花牆聳立,綠水悠悠;小橋石坊,斜柳驕陽;亭台樓閣,錯落有緻;民風古樸,雅緻書香。這裡是和順,我國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故鄉。
2020年,春節前夕,在雲南騰沖考察時,走進和順古鎮深處的艾思奇紀念館,看展品,聽介紹,詳細了解艾思奇為黨的理論宣傳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中國化作出的積極貢獻。
“我們現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樣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的人才。”言語間,對艾思奇贊賞有加。
這不是他第一次“點贊”艾思奇。四年前,在北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稱贊一大批名家大師為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行了開拓性努力,艾思奇就位列其中。
時光沉靜無言,從故史舊紙中隐現的故事,是這位“人民的哲學家”的畢生追求——“把哲學還給民衆”。
“理論一經掌握群衆,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對于馬克思這句名言,艾思奇深谙其道。
1935年,艾思奇的著作《大衆哲學》問世,引起全國轟動。這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入門書”,用鮮活貼切的生活實例、通俗生動的語言和别開生面的形式,一掃以往哲學艱深玄奧的色彩,使新哲學開始走進人民大衆。在當時,很多進步青年都是因為它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千百萬群衆覺悟并被動員起來,團結在年輕的中國共産黨周圍,由此凝聚成磅礴之力。這本書也由此獲譽“一卷書雄百萬兵”。
“我們這個國家能有機會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廣大勞動人民。我們寫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這些人當作我們的對象。”20世紀30年代,艾思奇堅定地開啟新哲學通俗化的探索實踐,從此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衆化奉獻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畢生精力。
思想是時代的先聲。雖然時代不同,但哲學的使命不變——瞭望社會、把握時代,為當代找到表述真理的力量。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曆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大衆化的必然要求和自然結果。
所謂大衆化,就是為人民所接受、為人民所掌握、為人民所運用,從而指導人民通過改造世界的實踐赢得最後的解放。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
不論是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抑或是翻天覆地的改革開放年代,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國幾代共産黨人血脈中永遠鮮活熱烈的、一以貫之的,就是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人民性品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勇于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進一步推向前進。不斷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使黨的理論和實踐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2020年6月30日,複旦大學《共産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隊員、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陸婷婷(中)在為觀衆講解。
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立根固本、“補鈣”“加油”;“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為“永恒課題”和“終身課題”……
曾充滿深情地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曆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他高度重視全黨尤其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并就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主題,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強調共産黨人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看家本領”。6月29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叮囑“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共同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力量”。
他鼓勵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人民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
在艾思奇紀念館,語重心長地說:“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講人民群衆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話語裡,有的殷殷期盼。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當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閃耀的真理之光必将照亮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