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經濟觀察報》發李少君的詩了,這次發布的是《夜深時》。得感謝《經濟觀察報》,讓我讀了不少李少君的詩,雖然詩與經濟并沒有太直接的聯系。《經濟觀察報》一直發布李少君的詩,這份執着,也覺得挺可愛的。
圖片來源于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發布李少君的詩,就隻一個模闆,同樣一張圖片,然後就是詩,就完了。圖沒有換過,對詩也沒有任何評論。因此,給人的感覺是,《經濟觀察報》有點敷衍的嫌疑。如果認真一點,起碼圖該換一換吧?
号稱“自然詩人”的李少君,寫詩往往離不開自然,這首《夜深時》也不例外。李少君把落在地上的葉子和花瓣看作是自然的珍藏,但這樣的珍藏卻無人認領,每個人走過都熟視無睹。因此,珍藏和無人認領形成了反差。
圖片來源于經濟觀察報
李少君卻因此寫下了這首詩,雖然沒有明說,但李少君是會認領這些珍藏的。每個人都熟視無睹,但李少君不僅沒有熟視無睹,而且還寫了一首詩。因此,這首詩可以進一步體現出李少君“自然詩人”的特點來。
但在這首詩裡,卻有着“不自然”。一是玉蘭花開的時候是早春,先花開後長葉。因此,不能出現“肥大的葉子”和“潔白的玉蘭花”同時落在地上的情形。有肥大的葉子就不會有花,有花就不會有肥大的葉子。
第二個不自然之處是,前後自相矛盾。前面說落在了地上,後面卻說大地也不認領。沒有人來認領,清風明月也不來認領,天空也沒有認領,但大地認領了。肥大的葉子和潔白的玉蘭都落在了大地上,怎麼能說大地沒有認領呢?
大地是落葉落花的歸屬,所謂落葉歸根嘛。李少君要突出自然珍藏的被漠視,這沒問題,但也不能“不自然”。寫詩必須要合符邏輯嗎?應該是的,你可以誇張,可以超現實,可以後現代,但基本的邏輯還是應該要有的。
李少君(圖片來源于網絡)
可以說“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是誇張,但不能說大夏天裡落大雪。你可以寫肥大的葉子落在地上,但不能有白玉蘭花也同時落下來。描寫自然,首先得尊重自然,否則就是矯情。
寫詩為了突出主題,可以想盡一切辦法,這個也沒有錯,但同樣要合符自然。作為《詩刊》主編,李少君寫詩應該是非常厲害的,号稱“自然詩人”的李少君,應該對自然是有基本了解的。
李少君(圖片來源于網絡)
但就從這首《夜深時》來看,好像都有點不匹配。短短八句話的一首詩,有兩個不自然之處。而且,這首詩怎麼看,怎麼也不像是一首詩。這首詩裡,最有詩意的其實也就三個成語了:觸目驚心、耀眼炫目、熟視無睹。
除此之外,還真沒有看出來有什麼詩意。“肥大的葉子”?用肥大來形容葉子,倒也有些新奇,但肥大與後面的珍藏好像也有些不搭調。“潔白的玉蘭花”倒與珍藏相配,但也就僅此而已。
李少君(圖片來源于網絡)
所以,現在的詩到底該怎麼寫?這是個大問題。但從李少君的詩裡,我們找不到答案。因此,在李少君主編的《詩刊》裡 同樣難以找到答案。推而廣之,在現在詩壇著名詩人們的詩裡,還是找不到答案。
現在寫詩就是一筆糊塗賬了。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如果碰巧被某個著名詩人或著名編輯賞識了,那你就是“天才”。如果你一直碰不到賞識你的人,那你就是一個庸才。這是不是有撞大運的感覺?寫詩就像買一樣,隻看運氣了,誰有那個好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