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哪些?昆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紀)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着巨大的影響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内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哪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哪些
昆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紀)。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着巨大的影響。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内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産,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将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将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采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闆”等。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态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于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于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曆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讨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