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從古代就流傳的民間故事:
從前,有個小夥子和他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家三口過着平靜安詳的生活。
小夥子有時到樹林裡,采摘野果子給父母吃。樹林裡的一隻狐狸精看見了小夥子,就變化成一個美麗女子接近他。
很快小夥子愛上了狐狸精,愛到願意為她付出一切的地步,經常到樹林裡和她幽會。
有一天狐狸精裝病,她對小夥子說:“我快死了,除非拿你父母的心來做一對藥引,我才能活過來。”
鬼迷心竅的小夥子回家,狠心殺死了父母,取出兩顆心捧在手裡,跌跌撞撞地朝樹林裡跑去。
腳下被樹根一絆,小夥子不小心摔了一跤,父母的兩顆心滾到了一邊。
小夥子掙紮着爬起來,這時,落在地上的兩顆心幾乎同時發出了聲音:“孩子,你摔疼了嗎?”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保留的,無條件的,無私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善良,更給了我們一個永遠的避風港。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成長是個逐漸遠離父母的過程。
人的一生,在媽媽的肚子裡有10個月,在父母的懷抱中有兩三年,在父母的手裡有五六年,在父母的眼裡有十幾年,然後,有幾十年活在父母的耳朵裡,雖然我們一直在父母的心裡,卻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當我們成長到二三十歲,離家工作,建立起新的家庭,常年生活在外以後,一年能見父母的次數有多少?陪伴父母的時間有多少?
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老家一次,每次5天,減去應酬、吃飯、睡覺聚會的時間,真正能陪在父母的身邊隻有24小時左右,那麼30年,總共才720小時,差不多一個月。
時間是一個神奇的沙漏,流走了父母的大好年華,同時也流走了我們的青春歲月,父母在變老,我們也不能例外。
父母固然會老去,但是對我們的愛還一直在沉澱。
父母會經常叮囑我們要多注意休息,天氣變涼的時候,父母還會唠叨,要我們注意保暖;在我們忘記給父母打電話的時候,父母還是撥通了電話,隻為聽聽我們的聲音。
時間的渡口,每一個人都是過客。
人與死亡之間,隔着父母。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雙親去,人生隻剩歸途。
古人認為,人生的悲劇之一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唯有愛不可辜負,唯有孝不能等待。
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思是既為父母添壽而高興,同時也為他們年長而暗生恐懼。
父母在,我們永遠是孩子;父母不在,我們就是孤兒。父母在,家就在!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隻不過意味着,我們和父母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們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們用背影默默地告訴我們:不必追。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卻永遠無法彌補……
工作和事業失敗了,可以重來;孝敬父母的時光卻永遠不能重來。當父母健在的時候,要好好盡孝,否則,人生會留下沉痛的遺撼。
我們總是想着給父母最好的,卻不知,最好的其實是自己無時無刻的一聲噓寒問暖,是時至節日時的一頓晚餐,是一家團圓,說說心裡話的陪伴。
父母在,不言老。
為人兒女,無論年齡多大,都沒有資格言老。
父母年齡大了,兒女就是他們的主心骨,是他們生活的重心,是他們精神的支柱,兒女若言老,将置父母于何地?
不言老,也不敢老,為了父母,我們也要一直年輕下去。
春秋時期,楚國隐士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想盡一切辦法讨父母的歡心,使他們健康長壽。
他70歲時父母還健在,為了不讓父母見他有白發而傷感,他做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時裝成小兒跳舞的樣子讓父母高興。
父母在,不言敗。
父母的愛,永遠都是我們不竭的動力。
我們之所以認真生活,努力工作,不讓自己過得一團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父母為我們操心,怕他們失望。
做兒女的所能給予父母的最大的愛,就是成長為一個能夠讓他們覺得驕傲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