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瀕危野生動物?它們面臨何種威脅?未來将何去何從……
野生動物,是生态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除了在生态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還有着彌足珍貴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然而,由于栖息地喪失和破碎化、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利用及非法貿易等原因,全球範圍内的野生動物都面臨着嚴重的生存威脅。
為進一步加大瀕危物種保護的科普宣傳,增強公衆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CWCA)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聯合主辦,國家動物博物館承辦的“獸”護家園——瀕危旗艦物種保護特展于10月9日下午在國家動物博物館開幕。據悉,這一展覽預計将持續至12月結束。
“獸”護家園——瀕危旗艦物種保護特展現場。(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近年來,我國在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政、社、企之間的緊密合作,為合力打擊非法野生物貿易,減少公衆對瀕危物種制品的需求,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一展覽希望向社會公衆科普瀕危旗艦物種和保護的相關知識,讓大家了解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意義。特展共分為野性的律動、生命的捍衛和守護的力量三大展區,共計展出53件标本和165張圖片,聚焦于與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相關、公衆關注度較高的四大類物種:虎、象、犀和穿山甲,通過實景照片與實物标本的結合直觀感受瀕危物種的野性之美。
開幕式現場,國家動物博物館原館長孫忻,中科院動物所高級工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業務主管曾岩,《博物》雜志編輯何長歡,國家動物标本資源庫蒙皓作為分享嘉賓在發言中分别講述了他們與犀、穿山甲、象、虎之間的研究和保護故事,以及這些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現狀。
穿山甲是世界上被非法販運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之一
在虎、象、犀和穿山甲這四類瀕危旗艦物種中,穿山甲可能是公衆了解最少的一個物種。2014年,中華穿山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名單。這件事讓曾岩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在這之前,很多做瀕危動植物保護的科學家都沒有真正關注到穿山甲這一物種所面臨的問題。
據介紹,穿山甲是一類極其害羞的、體表布滿鱗片的哺乳動物,它們松動土壤,有效平衡蟻群數量,有利于生态系統的穩定。目前世界上共有8種穿山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亞、東南亞地區都有分布。其中主要生活在亞洲的是印度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和中華穿山甲,主要生活在非洲的是長尾穿山甲、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和大穿山甲。
馬來穿山甲。(安也 攝;下同)
穿山甲是世界上被非法販運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之一,在過去十年裡,約有100萬隻被偷獵。生活在非洲和亞洲的穿山甲,主要因為它們的甲片和身體部位被偷獵,通常被作為滋補品、裝飾品或傳統醫藥的材料之一。截至2020年1月,自然保護聯盟将所有8種穿山甲都列入“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
穿山甲鱗片。
非洲森林象被列為極度瀕危等級
2020年3月,一群來自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亞洲象開始了它們一路向北的旅程。象群一反常态,開始踏足一無所知的遠方。2021年4月16日,它們走出了傳統栖息地,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最終在人類的幫助和保護下,象群“短鼻家族”于2021年8月8日20時從元江橋上通過,放回到傳統栖息地範圍内,順利回家。随着雲南野象種群從原先的150多頭增長到300頭左右,野象的擴散與遷移變得十分常見。這次遷徙,令何長歡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張野象群一家集體“躺平”睡覺的照片,在他看來,這張照片給大家上了一堂很好的大象科普課,讓大家知道了原來大象也能躺着睡覺。
作為大家最喜歡的明星物種之一,目前全球有3種大象,分别是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和亞洲象。據何長歡介紹,體型最大的非洲草原象,所面臨的最主要威脅是盜獵;而體型第二大的亞洲象,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栖息地喪失以及破碎化,還有人象之間的沖突。近年來,非洲森林象被列為極度瀕危等級,目前對它們的數量還有多少尚不清楚。
象牙。
世界上所擁有的5種犀牛中有3種亞洲犀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但孫忻表示,目前世界上所擁有的5種犀牛(非洲的白犀和黑犀、亞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有3種亞洲犀,隻是它們的瀕危程度比2種非洲犀更高。
在亞洲犀中,大獨角犀也就是印度犀是普通遊客在野外可以見到的唯一一種亞洲犀,也是種群數量中少數出現上升的物種,目前數量大約在3000隻以上。與印度犀相比,小獨角犀原本是在亞洲分布最廣的犀牛,但現在隻分布在蘇門答臘和爪哇,分别被稱為蘇門答臘犀和爪哇犀。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這3種犀牛其實曾經都在中國有分布,不過在上個世紀20年代,這3種犀牛都陸續在中國滅絕了。
而生活在非洲的白犀原本有兩個亞種,分别是南白犀和北白犀,其中北白犀蘇丹的滅絕此前很多新聞媒體都做過報道。雖然還有南白犀,但實際上,孫忻指出,一個亞種的滅絕,可能會帶來很多基因上的缺失,也有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目前尚存的5種犀牛裡,有3種都屬于極度瀕危,因此,當前對犀牛的保護力度也是很大的。在野外保護區種,我們會發現,我們所能看到的犀牛往往犀角是被割掉的,這是為什麼呢?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無奈的保護方法。面對這樣的巨獸,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态度來保護它們?孫忻認為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去思考的。
野生虎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威脅
虎作為全球旗艦物種,對維持森林生态系統的完整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人為捕獵和對虎制品的消費需求,使得野生虎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威脅。野生虎制品除了皮毛之外,還涉及虎骨、虎掌、虎首與虎牙等。虎曾經有9個亞種,其中3個虎亞種:巴厘虎、爪哇虎和裡海虎已經滅絕,華南虎在野外已多年未見蹤迹。虎的生存需要三大要素:栖息地食物和水,但毀林造田等經濟發展讓野生虎的栖息地變得支離破碎;人口數量的增加,也讓人虎之間的矛盾沖突日益顯著;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使原本就不寬裕的野生虎栖息地更加雪上加霜。
蒙皓說,從體型上對虎的亞種進行區分是不太靠譜的,因為不同的虎種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但卻在遺傳上具有顯著的區别。在對老虎的研究過程中,蒙皓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最早的虎出現在200多萬年前,而老虎演化出9個亞種(即華南虎、西伯利亞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馬來虎、蘇門答臘虎、巴厘虎、爪哇虎和裡海虎),它們最近的共同祖先隻有不到10萬年的曆史,那麼,在200萬年到10萬年之間發生了什麼?這正是他所在的團隊想要去分析和了解的。
虎頭骨。
為了此次展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标本資源庫、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提供了一批珍貴的館藏标本,其中以我國分布的12種野生貓科動物皮張(用于科研教育的标本)尤為難得一見。
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為觀衆現場講解展出的12種本土野生貓科動物皮張(标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虎的栖息地中生存着許多不同種類的動物,這就是虎的伴生動物,對于虎來說,最為重要的伴生動物往往是它們的獵物和競争對手。在一片适宜虎栖息的環境中,它們的獵物主要為各種大中型食草動物,如東北虎的主要食物是野豬、狍子、馬鹿等。除這些食草動物以外,與虎互為競争關系的其他食肉動物還有豹、熊、狼等,還有一些小型食肉動物與虎互不幹擾地生活,如貂亞科的物種。伴生動物的生存現狀與虎息息相關,任何一方若遭受環境或人為的迫害都可能對另一方造成影響。
鼬獾。
記者 何安安
拍攝 安也
編輯 羅東
校對 柳寶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