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2500多年前的孔子所說的話,也是大家常說和熟知的。30歲、40歲和50歲,作為人生中最精華的3個階段,理應有所收獲,有所作為,還至少分别要達到某種比較理想的素質高度。那麼25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又究竟應該如何去理解孔子的這番話呢?個人認為,依然值得思考和探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能夠自立;四十歲時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确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這是孔子對自己在一生的幾個重要年齡階段時,所要達到的人生狀态的自我評價和要求。那麼,今天的我們要如何做呢?
“三十而立”的意思是說,人到了30歲,就應該自強自立起來。30歲的人了,完全應該能夠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人生責任,并可以基本上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與發展方向,而事實上還可以更再早一點才對。也就是說,30歲的人,就應該坦然地面對一切,具體的來說,應該做到“三立”:立身、立業、立家,即樹立自己的綜合素質和人生理想、建立屬于自己的事業、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實際上,“三十而立”應該是對現在年輕人的最起碼的人生要求,而現實卻不夠理想,因為我們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雖然已經到了30歲了,但是還沒有能夠“立”起來呢?
“四十而不惑”的意思是說,人到了40歲,就應該對于自己和外界的事物有了較透徹的深入了解,比較明白而不再迷茫和困惑。如果說30歲時還比較年輕好沖動,辦事不牢靠把穩,或者遇事拿不定主意的話,那麼到了40歲,就應該比較成熟穩重,遇事不慌,不再那麼猶豫疑惑。尤其是對于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不再疑惑和三心二意,至少已經知道自己要什麼,如何去做好。因此,40歲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所在,應該做到“四不惑”:對自己、對社會、對家庭、對子女,即除了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之外,還要分别擔負起來自社會、家庭的責任,以及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
“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說,人到了50歲時,應該懂得“天意”的道理,和對命運的認知與把握。從年輕時就開始努力拼搏進取,但有時候因為主客觀上的時、命、運的諸多因素的幹擾,陰錯陽差,颠三倒四,也許并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更談不上滿意。那麼,人到了50歲,什麼事基本上都能夠想明白了,所以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迹,就不去怨老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不去怨别人,知道了自己的肩頭責任,更不能懈怠。因此,50天命之年,就應該有“5知”,即“上天”的意志、自然的法則、命運的安排、固有的天賦、天然的壽命。
對于每個人來說,30歲到50歲都是人生中最輝煌的黃金年齡段。因此,我們一定要在30歲時就把自己“立”起來,到40歲時讓自己對人生的諸多問題清楚明白而“不惑”,而到了50歲時,就不要再怨天尤人了,而應該“知天命”,知道進退,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使自己能夠有一個知足常樂的美滿人生了。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