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痛、消化不良時,大多數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去做胃腸鏡檢查,但檢查後沒發現任何異常。
這并不代表腸胃沒有問題,因為有些病竈藏在“深處”——小腸之中,胃腸鏡根本看不到。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理出小腸疾病的症狀,并教你如何保護腸道健康。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小腸内鏡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郭 勤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 魏豔玲
有種腸病,胃腸鏡“看”不到
小腸迂曲冗長,是人體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場所,成人長度5~7米,占消化道總長度的70%~75%,也是消化道中最長的器官。
◎胃鏡經口腔進鏡,主要觀察的是食管、胃、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
◎結腸鏡經肛門進鏡,主要觀察下消化道。
居于中消化道、九曲十八彎的小腸一旦發生病變,診斷、處理起來困難重重。
以往,由于無法對深部小腸進行常規直視下檢查,臨床醫生對小腸疾病的認識相對陌生,小腸疾病成了誤診率和漏診率最高的疾病。
當患者有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小腸)出血及缺鐵性貧血、疑似小腸腫瘤或增生性病變、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懷疑小腸克羅恩病或腸結核、相關檢查提示小腸存在器質性病變,以及不明原因腹瀉或蛋白丢失等,做胃腸鏡往往都是“未發現異常”,這可能就預示病竈藏在小腸“深處”。
如何“發現”小腸病竈?
胃腸鏡查不到,臨床可通過膠囊内鏡來檢查小腸。
膠囊内鏡雖然提供了檢查的便利性,但對于有憩室、先天小腸發育畸形、狹窄、炎性疾病造成小腸狹窄的患者來說,可能出現膠囊嵌頓。同時,膠囊内鏡即使發現小腸有病變,也無法及時取出病理或治療。
此外,小腸CTE、胸腹盆MRI、腸道彩超等檢查的最大問題也在于無法第一時間取出小腸病變,進行明确診斷。
因此,臨床上常建議進行小腸鏡檢查:
小腸鏡是通過經口、經肛或經口和經肛對接的方式進鏡,完成全小腸無盲區式檢查,不但能全面檢查全段小腸的黏膜情況,還能取到病變部位,對一些特殊炎症性疾病的診斷也有重要價值。
更重要的是,進行小腸鏡檢查時,可同時開展小腸狹窄、出血、良性腫瘤、取異物(如膠囊内鏡嵌頓)等一系列的内鏡下治療,一舉多得。
小腸病,有8個臨床表現
小腸行走彎曲,相互接近,遠離口腔及肛門,部位深且不固定,起病較為隐匿,明确診斷較為困難。
小腸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腹部包塊、出血、貧血、消瘦、梗阻等。
小腸出血
僅從臨床表現上難以鑒别小腸出血與其他部位的出血,但如果反複出血并多次住院治療,特别是反複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未能發現出血部位時,應重點考慮小腸出血。
小腸血管相關性疾病
有心血管病史,突然發生劇烈急性腹痛,伴有嘔吐、腹瀉或血便時,尤其早期體征與症狀不符合者,應懷疑本類疾病,并深入仔細詢問病史及查體,做有關檢查。
小腸炎性疾病
此類疾病包括克羅恩病、腸結核、急性出血性腸炎、腸傷寒穿孔、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等,需要詳細詢問病史并結合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幫助診斷。
一份腸道常健康指南
腸道是人體的“加油站”,90%的營養需要腸道吸收;腸道也是“排污廠”,人體80%的代謝廢物靠腸道排出;腸道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免疫功能來源于腸道。
因此,腸道健康直接影響機體的營養、代謝和免疫等重要功能,保護腸道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01
防止病從口入
飯前便後洗手;生吃果蔬前用流動的水洗淨,避免飲用生水。
不吃腐敗變質的食品,食物存放在冰箱内的時間不能過長,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熱。
注重廚房衛生,防止緻病微生物污染食物和餐具。
02
保證膳食結構平衡
一日三餐要粗細搭配,常吃土豆、芋頭、新鮮蔬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蔬果的膳食纖維有較強的吸水性,可增加糞便的體積,有利于糞便成形,預防便秘。
建議起床後喝一杯溫水,同時保證每天飲水不少于1.5升,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都有助于防止便秘。如果已經患上便秘,要遵醫囑對症治療,自行使用洩藥容易造成腸道功能弱化。
此外,洋蔥、豆類、大蒜、胡蘿蔔等食物還富含益生元,能給腸道益生菌補充養分,有利于腸道微生物平衡。
03
保持心情愉悅
良好的腸道微生物環境和愉悅的心情能夠相互促進,對身體健康有益無害。
04
堅持運動
運動不僅能促進“快樂激素”的分泌,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防止腸道老化。
夏、秋兩季是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如果飯後突然感覺肚子疼、惡心想吐,或有發熱、食欲不振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很有可能是急性胃腸道感染。▲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