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史記》用精練的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箧》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老牛精選了莊子的經典名言100句,加以翻譯,以學習欣賞。
1.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翻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态;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翻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翻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從大舟與水的關系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
4. 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翻譯】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交友要達到相交出于無心,相助出于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遊》
【翻譯】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幾案,代替廚師去做的。此謂盡管庖人不盡職,屍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範圍代他行事。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6.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翻譯】以無厚入有隙,所以運作起來還是寬綽而有餘地的。說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這是莊子養生論的核心。同時說明了要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成語"目無全牛"、"遊刃有餘"這兩條成語,都出自這裡。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翻譯】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假借孔子教導顔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翻譯】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于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而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莊子·人間世》
【翻譯】你不知道那個螳螂嗎?舞起它那兩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圖擋住滾滾前進的車輪。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成語"螳臂當車"的典故由此而來,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
【翻譯】生長在山上的樹木,因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闡發了常常被人忽視的"無用之用",蘊含樸素的辯證法。
11.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莊子·大宗師》
【翻譯】天久旱無雨,河水幹涸了。許多魚被困在河中灘地上,它們親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張一合地吐着唾沫,來潤濕它們的身體(藉以延緩生命,等待大雨降臨),倒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這裡暗喻世人應忘掉生死,而遊于大道之鄉。 成語"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2. 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翻譯】因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這樣,德性就沒有了)。可玩物喪志。
13.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骈拇》
【翻譯】: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說明純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義則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傷性亂世的。
14. 孝子不谀其親,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翻譯】:孝順的兒子不去巴結父母,賢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這就是作賢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歎世俗阿谀成風,歎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喚真正的孝子、賢臣。
15.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莊子·天道》
【翻譯】:無為,就能夠利用天下,而感到閑暇有餘;有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虛無、自然、無為,闡釋無為之治。
16. 夫鹄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翻譯】:天鵝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卻是潔白的;烏鴉并不天天暴曬,而羽毛卻是烏黑的。萬物出自本性,不能強行改變。
17.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翻譯】: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如死灰,精神毀滅,而人的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18. 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遊》
【翻譯】:人們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作神奇,把自己厭惡的東西當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變化為神奇,神奇也可以變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不過是一種氣罷了。"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成語"化腐朽為神奇"源出于此。
1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遊》
【翻譯】:天地有偉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語,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說。辦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0.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翻譯】: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有人捕到了魚卻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卻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有人領會了思想卻忘了語言。以魚、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強調得魚得兔是目的,筌、蹄隻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說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魚忘筌"這一成語便由此而來。
2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内者無位而不怍。《莊子·讓王》
【翻譯】:知足的人,不為利祿而去奔波勞累;明白自得其樂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講究内心道德修養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感到慚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會超脫。
2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翻譯】:大寒季節到了,霜雪降臨了,這時候更能顯出松樹和柏樹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
【翻譯】:一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遠也截不完。物質可無限分割。
24.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
【翻譯】:有了機械,就會産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産生機巧之心;機巧之心放在胸中,就會破壞純白的品質。不具備純白的品質,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會被道所抛棄。功利機巧的确是壞事害人的東西。
25. 狙公賦,曰:“朝三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莊子。齊物論》
【翻譯】:有個養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給猴子,對它們說:“早上給你們三升,晚上給你們四升,好麼?”猴子們聽了都發怒了。老人又說:“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們都高興了。莊子用“名實未虧”的道理,來比喻未達道者不能忘懷是非。成語“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複無常。
26.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翻譯】:不知是莊周在夢裡化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裡化成了莊周呢?莊子現身說法,認為夢與覺并無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現象。因此,若要齊同物論,就必須首先破除有我之見,而與萬物混為一體。
27.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養生主》
【翻譯】:脂膏燒完了,火種卻流傳下去,無窮無盡。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盡火傳,是說形體雖死而精神永存。後以“薪盡火傳”喻學業師徒相傳。
28. 凫胫雖短,續之則憂;鶴胫雖長,斷之則悲。《莊子骈拇》
【翻譯】:野鴨的腿雖短,如果給它接上一段,它就會痛苦;仙鶴的腿雖然長,如果給他截去一段,它就會悲傷。說明強以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語“鶴長凫短”、“斷鶴續凫”都出自這裡。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
【翻譯】:君子之間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間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30.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翻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成語“白駒過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費。
31. 正獲之問于監市履希也,每下愈況。《莊子知北遊》
【翻譯】:有個名獲的市官問屠夫關于檢查大豬肥瘦的方法,(屠夫說),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無所不在,越從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每下愈況”從宋代就有人誤作“每況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發表的《孤桐雜記》中,也同樣用錯,遭到魯迅的奚落。現多作“每況愈下”,表示情況越來越壞。
3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遙遊》
【翻譯】:知識少的不了解知識多的,年壽短的,不了解年壽長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蟲因為年壽短而難以經曆和知曉更多的事物。
33.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
【翻譯】:至人泯滅了物我的對立與區别,不再有“我”,神人聽應自然,完全抛棄了“功業”的概念;聖人深明事理,完全抛棄了“聲名”的桎梏。偉大的人不為自我、功業、聲名所累。
3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
(【翻譯】: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35.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翻譯】:什麼是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貴的,是天道;有為而勞累的,是人道。處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從屬地位的,是人道。天道與人道之間相去甚遠,不可以不明察。)
36.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衆,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譯】:天地雖然廣大,其按自性運動變化卻是相同的;萬物雖然衆多,其循性自得卻是一樣的;民衆雖然衆多,其主宰者隻有君主。君主以德為本而順天道無為而成功。所以說,遠古之君治理天下,行無為而治,順應天道自然而已。)
37. 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刻意》
(【翻譯】: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
38. 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刻意》
(【翻譯】:悲痛與歡樂,會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會以道為過錯;陷入好惡,會喪失道德。 )
39. 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刻意》
(【翻譯】:多數人看重利,廉潔之士注重名聲,賢人君子崇尚志向,聖人看重精神。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40. 孔子曰:“……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纣之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适然。”《秋水》
(【翻譯】:處在堯舜時代,天下沒有困窮之人,不是因為他們有智慧;處在桀纣時代,天下沒有通達之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智慧,一切都是時運造成的呀。)
41. 髑髅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至樂》
(【翻譯】:骷髅說:“死人,沒有君在上面,沒有臣在下面,也沒有一年四季的操勞之事,放縱自如與天地同在,即使南面為王的樂趣,不能超過呵。”)
42. 扁子曰:“……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達生》
(【翻譯】:現在你修飾己智以驚醒愚昧,修養自身以顯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樣子就象舉着日月行走一樣。)
43. 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山木》
(【翻譯】: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爛,鞋子磨穿,是貧窮,不是疲困,這是所謂沒遭遇好世道。)
44.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山木》
(【翻譯】:陽朱說:“弟子們記住,品行賢德而又能去掉自以為賢的想法,哪裡會不受愛戴呢!” )
45. 黃帝曰:“……道不可緻,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僞也。”《知北遊》
(【翻譯】:道是不能獲取的,德是不能達到的。仁可以去做,義可以所唾棄,禮是相互欺騙的。)
4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翻譯】: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說,四時有明确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說。聖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達萬物生成之理。)
47.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翻譯】:形體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純實之知,不堅持故見。)
48. 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譯】:不知道嗎?人說我愚昧。知道嗎?反而危害我的身軀。不行仁,便傷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義,便傷害他人;行義,反面危害自己。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49.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外物》
(【翻譯】: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捕到魚就遺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捕到兔就遺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意識的,掌握了思想意識就忘了語言。我到哪裡去尋找遺忘語言的人來和他交談呢!)
50.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人間世》
(【翻譯】: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鬥争的手段。兩者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51.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變其性本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為蠅頭小利而獻身,士知識者則以身殉犧牲于名,丈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号,其于傷性傷害本性,以身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莊周慧眼,透徹小人、聖人,主張保全人的本性,可現實中汲汲于名利的俗子如過江之鲫。中國人反異化也過早了,物質文明尚不發達,就反物質文明,隻能導緻貧窮、落後。
52.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
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鏡子,照物而無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輕視外物,用心不傷。在精神上超脫,不冤屈自己,高蹈外物,這是中國人最容易做到的。
53.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莊子·天地》
不以長壽為樂,不以早夭為悲,不以通達為榮,不以窮困為恥。随遇而安,知天樂命,使國人喪失了進取心。
5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逍遙遊》
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谷,餐風飲露。騰雲駕霧,驅馳日月,而奔馳暢遊于宇宙之外。中國社會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潔之隐士,唯獨沒有敢于入世、挑戰社會、進行抗争的勇士。
55.形肉體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盤,這大概是東方人的悲觀主義吧?
56.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世人終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莊子反對為名利而操勞奔波,可是老百姓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嗎?
57.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别,此也無是非的區别。中國人沒有多少是非觀念、真理意識,諸子百家都是教導人們混淆是非,不辨善惡,或以惡為善如儒家以束縛人之惡德為善德,法家以暴力、詭計為善行。
58.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當今的仁人志士,舉目遠望而生憂患之心。
莊子有對社會的深沉的憂患,可惜,他憂患的結果不是抗争,而是逃避。
59.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指放縱欲望而饕貪婪于富貴。
亂世而饕富貴,這種隻顧眼前享受,不顧将來死活的短期行為在中國人中是最普遍的。
60.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
6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聖人不希求名聲 。
62.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鼹鼠飲河,不過滿腹。
鹪鹩鳥在深林中築巢,不過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鼹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占有整個河流?
63.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谷,餐風飲露.騰雲駕霧,驅馳日月,而奔馳暢遊于宇宙之外 。
64.形(肉體)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65.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世人終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
6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别,此也無是非的區别。
67.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天地隻有一種元素,萬物紛紛也隻是一類。
68.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
對人間之外的事,聖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讨;對人間之内的事,聖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
69.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但醒來之後,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
7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也。
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
71.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刑律.沿規律竅門而生存.這樣,可以永保身體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養親人,可以享盡天年。
72.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東西的用處),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東西的用處)也”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事之變,命之行也”
“不以好惡内傷其身,常因(經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覺)不夢,其覺(醒來)無憂,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慶幸活着),不知惡死(不憂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觀改變客觀),不以人助天(不以人為妨礙自然),是之謂真人
“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戰而赢得人心,不戰而屈人之兵,
7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魚兒與其以唾沫相互濕潤,艱難活命,不如相互忘卻,遨遊于江湖自然之中;與其贊譽堯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卻是非,回歸自然之道。
74.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大地載着我的形體,使我生活勞苦,使我老年逸樂,最終以死使我得以休息。
75.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
生為累贅,死為解脫。
76.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
魚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77.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
不奔走操勞,去掉聰明才智,忘掉肉體,摒棄知識,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78.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圹垠之野。
乘騎渺茫之鳥,出于宇宙深處,遨遊于虛無之境,倘佯于無限之野。
79.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鏡子,照物而無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輕視外物,用心不傷。
80.“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當今的仁人志士,舉目遠望而生憂患之心.
“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指放縱欲望)而饕(貪婪于)富貴”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變)其性(本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為蠅頭小利而獻身),士(知識者)則以身殉(犧牲于)名,丈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号,其于傷性(傷害本性),以身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81.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與禽獸共同生存,與萬物共同生長.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無知;真實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無欲,這叫做返璞歸真.返璞歸真,那麼人民得以存養天性。
82.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摘珠毀玉,小盜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樸鄙;剖鬥折衡,而民不争。
抛棄仁聖知識,才不會出現竊國大盜;毀掉珍珠寶玉,才不會發生小偷小摸的事;燒掉契約,砸爛玉玺,人民自然樸素無欲;打破容器,折斷秤杆,人民不會斤斤計較。
83.“多男子(男孩)則多懼(擔心),富則多事,壽(長壽)則多辱”
84.“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謂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85.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知道樂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萬物牽累,不受鬼神幹擾。
86.“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單純),民有其親.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慮,不預謀”
87.“故之所謂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閉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發(去智不用)
88.“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不因為官高位尊而趾高氣揚,不因為窮困 潦倒而趨時混俗)
89.“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窮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90.“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濠水小橋)之上,莊子曰:鲦魚出入從容,魚之樂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魚,安知(怎麼知道)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91.“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盜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92..“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與野獸共處,而不驚動獸群;與飛鳥共栖,而不驚動鳥群)
9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白馬跳過縫隙),忽然(一晃而過)已”
94.“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順從世俗,内心獨立不羁)”
95.“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無涯”(不知然後求知,學無止境,但又有止境)
96.“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危害身體,捐棄生命)以殉物(犧牲于外物),豈不悲哉”
“聖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97.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譯文】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着,一邊敲打着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不對哩.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隻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隻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将安安穩穩地寝卧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着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98.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垩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譯文】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随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垩泥塗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裡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麼試試’.匠石說:“我确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夥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99.莊周遊于雕陵之樊,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莊周反入,三月不庭,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于濁水而迷于清淵.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令’.今吾遊于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颡,遊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吾所以不庭也.”
【譯文】
莊子在雕陵栗樹林裡遊玩,看見一隻奇異的怪鵲從南方飛來,翅膀寬達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莊子的額頭而停歇在果樹林裡.莊子說:“這是什麼鳥呀,翅膀大卻不能遠飛,眼睛大視力卻不敏銳?”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彈弓靜靜地等待着時機.這時突然看見一隻蟬,正在濃密的樹蔭裡美美地休息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一隻螳螂用樹葉作隐蔽打算見機撲上去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體的存在;那隻怪鵲緊随其後認為那是極好的時機,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莊子驚恐而警惕地說:“啊,世上的物類原本就是這樣相互牽累、相互争奪的,兩種物類之間也總是以利相召引!”莊子于是扔掉彈弓轉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園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後面追着責問.
莊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問道:“先生為什麼這幾天來一直很不高興呢?”莊子說:“我留意外物的形體卻忘記了自身的安危,觀賞于混濁的流水卻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從老聃老師那裡聽說:'每到一個地方,就要遵從那裡的習慣與禁忌.’如今我來到雕陵栗園便忘卻了自身的安危,奇異的怪鵲碰上了我的額頭,遊玩于果林時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園的人不理解我又進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100..陽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譯文】
陽朱到宋國去,住在旅店裡.旅店主人有兩個妾,其中一個漂亮,一個醜陋,可是長得醜陋的受到寵愛而長得漂亮的卻受到冷淡.陽朱問他的緣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個長得漂亮的自以為漂亮,但是我卻不覺得她漂亮;那個長得醜陋的自以為醜陋,但是我卻不覺得他醜陋.”陽子轉對弟子說:“弟子們記住!品行賢良但卻不自以為具有了賢良的品行,去到哪裡不會受到敬重和愛戴啊!”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