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10月29日在深圳福田區正式開幕,連續四天,每天為深圳人民送上六場精心準備的相聲,中間還會有兩場公益演出,一場在深圳街頭,一場在深圳書城。從整體演出安排上看,這次非遺相聲大會可謂誠意滿滿,演員陣容和相聲作品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可事實上,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此前遭受了來自網絡上的争議,有些人質疑該大會放在深圳舉辦沒有意義,甚至還有人認為非遺相聲大會本身就沒有意義。此外,由于部分地區疫情政策非常嚴格,僅在前兩天的演出中,原定的十二場相聲居然有四場的演員來不了,被動缺席人數達到三分之一,這對相聲大會的正常舉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那麼,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在深圳到底表現如何呢?得從幾個角度來評價。
經典傳承,不忘創新
方清平在演出時有個小包袱:“對不起各位,今天嗓子有點兒啞……這一天被他們拿小棍兒戳了三回”,上飛機驗,下飛機驗,到了酒店還驗,一幫靠嗓子吃飯的人這回确實有點兒慘。
原定的演員來不了了,空下來的場次就由現有的演員補,有的演員本來演完可以回家,但也要臨時留下來繼續表演,不光要參加相聲大會,還要參加公益演出。
比如,戴志誠和鄭健這對老搭檔又一次合作,拿出壓箱底的經典《黃鶴樓》,這是他們年輕時就磨合好的段子,不論是表演還是配合都是爐火純青的狀态,演出現場氣氛非常火爆,本來是“倒二”的他們差點搶了攢底的風頭。
“他們的相聲是念報紙,對口詞”?“那些相聲演員沒有基本功,說學逗唱都不行”?說這些話的人裡,有些是揣着明白裝糊塗,有些則是沒聽過沒看過跟着人雲亦雲,如果是後者,如果他們真看到了非遺相聲大會的現場表演,這種可笑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前兩天上場的相聲最大的特點就是富有多樣性,有新作,有經典,有創新,有傳統。
展示相聲基本功的如窦晨光、常鵬旭的《對坐數來寶》,一如既往幹淨利落活兒瓷實。展示傳統相聲的如戴志誠、鄭健的《黃鶴樓》,功夫深厚讓人歎為觀止。
以唱為核心元素的相聲如李金鬥、李建華的經典代表作《紅燈記》,還有來自天津的劉俊傑許健《頌歌》。現場,劉俊傑分别用京劇、昆曲、評戲和二人轉唱腔改編流行歌曲,有腔有調又歪又正,專業性和娛樂性強勢結合,在現場赢得了滿堂彩。
中外混搭,中英文混搭,頗具校園相聲風格的董建春、李丁《志願者》,不僅有八零後九零後的青春味道,還能讓現場的小觀衆踴躍互動。
結合網絡熱詞、諷刺網絡亂象的付強、石富寬《綜合之最》,把網絡直播,網絡詐騙和直播帶貨着實調侃了一把,赢得了現場網友們的共鳴。
反映時事,緊貼熱點的方清平單口相聲《清平樂》,冷漠的表情,絮絮叨叨的台詞,傻乎乎的狀态,把積極防疫和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化為幽默,赢得了觀衆會心的笑容和感同身受的樂趣。
諷刺貪污腐敗、封建迷信的逗笑逗樂《改大門》尺度也相當大,給局長設計的大門裝修“蒼鷹和下山虎”(蒼蠅老虎一起打)、“兩隻吉祥如意烏龜”(雙規)不僅辛辣還很巧妙。
赢得現場觀衆最多尖叫的則是第二天攢底的馮鞏、賈旭明、曹随風、王彤、侯林林的《影視樂》,熟悉相聲的朋友應該記得馮鞏劉偉春晚上的那個經典作品《巧對影聯》,《影視樂》這個作品對經典之作有創意和設計上的繼承,同時在娛樂性上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從總體上看,僅僅是兩天的演出,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的作品形式多樣,内容豐富,效果火熱,有經典,有傳承,有創新。
現場反應打破質疑,深圳相聲市場正熱
“他們的相聲光教育人不逗樂,沒人愛看?”“深圳沒人喜歡相聲,跑到深圳搞演出就是因為深圳人不懂相聲?”在活動之前,網絡上不乏質疑聲,可現場的反應給出了打破質疑最好的回應。
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深圳擁有不錯的相聲市場,也有專業的相聲團隊,更有懂相聲的大批觀衆。在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第一天的演出中,由于原定北京曲藝團的李菁、郭天翼沒法趕來,組委會臨時邀請了深圳本地的相聲演員劉昭和劉迪替補上場。“這兩位相聲演員在全國相聲界名氣确實不怎麼大,但兩位的活兒是真好,他們的《節日遊戲》非常受歡迎,基本功紮實不說,場面熱鬧而且效果火爆,屬于典型實力遠大于名氣的組合。更關鍵的是,他們在深圳紮根十餘年,不僅擁有小劇場也擁有自己的團隊。”
如果深圳沒有相聲市場,這兩位真正的“非著名相聲演員”是怎麼紮根十幾年的?在專業人士看來,深圳本來就是一個由天南海北人組成的城市,演出現場演員和台下觀衆互動發現,觀衆裡有廣東人、上海人、湖北人、江西人、湖南人、東北人、河南人、貴州人、河北人、陝西人......有很多人從小就聽相聲,對相聲非常喜愛,對這些演員也是相當熟悉。
對于相聲演員來說,老是在北京、天津小劇場和茶館裡享受粉絲的追捧當然不錯,這就叫舒适區。走出來走到一些非相聲熱點的城市,不僅是挑戰,也是傳播相聲的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要求不僅是要繼承,還有傳播、推廣和提升。深圳是國際化大都市,在這裡搞非遺相聲大會,是傳承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更是文化戰略的需要。
其次,第三屆非遺相聲大會的演出地點是緊挨着深圳書城的少年宮大劇場,能容納七百人的劇場兩天的演出全是滿座。最值得注意的是觀衆的人群構成,年齡上看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十來歲的少年,還有六七歲的孩童,可以說是男女老幼全面覆蓋。
兩天十二場相聲,有科普、技藝、諷刺、遊戲和傳統各種風格,全場觀衆始終笑聲不斷氣氛熱烈,讓人感慨和感動。“能讓天南海北、男女老幼各個人群都能聽都喜歡的相聲才是我們最需要的相聲。”
采寫:南都記者張馨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