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在晚上失眠的時候,回想起白天某件事沒有做好,感到非常難堪,并反複陷入自責當中?
和他人發生沖突時,即使受到明顯的欺辱,也第一時間去找“自身原因”?
為什麼你總和自己過不去,折磨自己,和痛苦為伴?
01
原因一:真假自體的相互排斥
孩童時期,我們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會發展出一個外殼,長期去迎合外界,慢慢就形成了假性自體。在這種情況下,真實的需求往往被壓抑,難以獲得滿足。
成年後,個體習慣了用假性自體去應對工作和生活,而外界也在不斷回應這個外殼,而不是真實的自己,形成了一種“虛假”的循環。
這樣會導緻我們在工作或學業上,即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并收獲到贊美和獎勵,仍然無法體驗那種内在的滿足感,甚至覺得這一切都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外界的一切美好,都是圍繞着假性自體展開。
個體可能有種虛僞的感受,或是産生深刻的羞恥感,還有對周圍沒有來由的憤怒,這是真實的自體沒有得到回應後的“應激”反應。
但由于真實的自體一直沒有得到發展,處于相對原始的狀态,還常常需要依賴假性自體,去面對這個世界。
這又會在内心深處産生自卑的情緒,并去貶低、苛責和否定自己。
“真假”自體相互排斥,個體一直處于“厭惡”自己的狀态,内心深處變成了相互消耗的戰場,而無暇顧及當下的生活和成長。
02
原因二:習慣性内疚
從某種角度講,内疚的情緒制造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比如,我們因為内疚,覺得虧欠對方,會作出一些補償的行為。
但如果内疚“過量”,個體就開始和自己過不去,在沖突中總是找“自身原因”,開始挑剔自己,不停出讓自己的利益,來緩解這種情緒。
這種模式産生的原因之一,是在童年時期,總是被父母用類似的情緒控制,雙親可能在道德層面制造壓力,或者當自己無法掌控兒女的時候,表現得虛弱和受傷,來誘發内疚,讓孩子變得順從。
另一方面,如果感知到自己對孩子可能有虧欠,有些父母會通過挑剔自己孩子的“毛病”,來平衡這種情緒。
但這一切鑄就了某種嚴苛的互動,類似的模式内化到孩子的人格當中,當長大成人後,這些嚴苛的部分,在個體遇到阻力、挫折或者“犯錯”的時候,成為自我攻擊的源頭。
早年父母如何攻擊自己,成人後往往就會如何自己攻擊自己。
除慣性壓抑的法:解除習慣性壓抑的方法:
解除習慣性壓抑的方法
A.擁抱真實
用“假性自體”和外界互動時,常常缺乏某種意義感,個體隻是機械在應對人和事,内在的消耗很大,非常容易疲憊。
夜晚獨處的時候,當真實的自我占據上風時,回想起白天自己想去如何行事,卻用相反的行為去互動,而且類似的情況經常出現,會讓自己感到萬分痛苦。
我們需要作出一些改變。在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事,可以學習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去應對。這種表達方式是讓真實的自我覺得舒适的。
一開始可能不習慣,不斷地練習、感悟,最終就可以體驗到表達真實後的那種通透和清爽。
B.學習拒絕
内疚之後的補償行為,雖然平衡了内疚,卻導緻自己的邊界不斷妥協。這會讓自己在回想這件事時産生憤怒,并會攻擊對方,又激發新的一波内疚加補償,周而複始。
可以有意識地給自己設置恰當的底線,慢慢的,邊界的彈性和靈活度就會越來越高,你會越來越有能力在面對各種關系時,做出恰當的反應。
在這個過程中,會體驗到當自己“拒絕”他人時,并沒有“死去”,對方也不會被摧毀,或是發生了什麼巨大的糟糕事件。
适當的内疚是正常的情緒,但如果這種情緒導緻個體受到了明顯的傷害,就要考慮如何轉變,去将自己解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