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們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
春節曆史悠久,其起源蘊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春節間,各地習俗可能會略有不同,那麼到了春節人們會幹什麼呢?
一、貼春聯
相傳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
鬼域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他們就會将它捉住送去喂虎。
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闆後來就被叫做“桃符”。“桃符”即為現在春聯的雛形。
貼春聯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是對祖先的尊敬,對傳統的繼承。
古人貼春聯是為了驅邪保平安,而我們在春節貼春聯也是為了抒發自己的美好願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是貼春聯的最佳時間,預示着“将舊的春聯撕破後扔掉,好事全在今年發生”。
二、帖窗花
相傳有一種叫重明的鸾鳥,非常厲害,兇禽猛獸和妖魔鬼怪都害怕它。
因而百姓十分崇敬重明,為吸引重明能經常飛來為民除害辟邪,各家各戶都在動腦筋想辦法,有的鑄金鳥,有的刻木雞,都放到窗戶上。
兇禽猛獸和妖魔鬼怪見了這些木雞金雞,以為是重明又飛回來了,都躲了起來。時間一長演變成一種民間習俗,就是後來的窗花。
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都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帖窗花應該在二十九前貼好,三十的時候小小補一下,意為“添福”。
老人住的窗戶,窗花内容以花草動物為主,圖個身體硬朗;已婚未育的小媳婦窗戶隻能貼花草。
三、吃餃子
古時有“扁食”“餃餌”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時期稱“馄饨”,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馄饨”,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
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吃餃子寓意團圓美滿、平安如意、早生貴子、風調雨順、平平安安、甜甜蜜蜜等。
除了除夕要吃“守歲”的餃子外,初一早上要吃“開運”餃子,初三要吃“迎财”的餃子,初五還要吃“破五”的餃子,初七要吃“管小人”的餃子,正月十五也要吃“團圓餃子”,可以說一個正月要吃餃子的日子很多。
四、給壓歲錢
相傳年三十晚上,一種叫做祟的小妖會傷害小孩,所以人們就發明了壓歲錢,來保護孩子不被所害。
壓歲錢又名壓祟錢,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一般是在年三十或大年初一給,也有在拜年的時候給的,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有所不同,因而具體的時間有所差異。
五、放爆竹
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時常來糟蹋莊稼,還傷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年獸怕火,點起了一堆篝火,然後将大量的竹子放在火裡烤。
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年獸聽到這些響聲後,吓得六神無主,趕緊跑到林子中消失不見。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象征着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吉祥如意,同時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标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
六、看春晚
1983年中央電視台制造推出了首屆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一經推出,令全國人民耳目一新,受到普遍的歡迎和稱贊。
春晚與守歲、吃年夜飯、家庭團聚等民俗結合起來,象征着團圓,象征着和諧,也象征着社會共識的達成。
七、守歲
相傳竈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從臘月23便開始收集年夜飯所需東西,在除夕集齊完畢便連夜趕回人間,人們守歲就是為了迎接她。
守歲是我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合家歡聚,迎接新年。
其意義是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千裡萬裡雪花飄,家家戶戶放鞭炮。
驅除污穢與煩惱,潔淨大地過新年。
快樂幸福留人間,吉祥話語滿春聯。
同吃幸福年夜飯,舉杯快樂大拜年。
祝大家新年快樂!虎虎生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