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中,周敦頤為何獨愛蓮?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大抵發端于太史公的每篇傳記後面的“太史公言”的附注議論,後來獨立形成一種與詩詞歌賦相對的小雜散文形式,可記叙,可議論,以說理為主。《捕蛇者說》,《愛蓮說》都是千古名篇。
蓮花
周敦頤為何獨愛蓮?我們先來看這兩百字的小散文《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文分上下兩段,上段起筆于花木衆人皆愛。“這水中陸地上的花花草草啊,可愛的很多。東晉隐士陶淵明摯愛菊花,‘采菊東籬下’。唐朝以雍容華貴的牡丹為美,世上的人莫不喜歡。我卻隻愛這蓮花生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清水滌蕩後也并不顯得妖豔。心中貫通,外形挺直,沒有枝枝蔓蔓牽連,淡淡的清香越遠越有味道,筆直潔淨而亭亭玉立,大家隻能遠遠地觀望,不能輕易地玩弄它。”雖然寫了諸花可愛,重點還是描寫了蓮花的形态芳香,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特征。
“我以為,菊花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貴;蓮花,則是品格高尚的君子。”這幾句是對上段頭幾句分析的總結和加強。“唉!愛菊的人,真正的隐士,陶淵明之後就沒有了。有誰和我一樣愛紅塵中高潔的蓮花呢?大都是追求富貴牡丹的營營衆生啊!”
下段揭示了各種花的隐喻,用菊花來映射陶淵明的隐逸,用牡丹來映射世上大多數人的追求富貴之心,蓮花的高尚品格就映射了自身的追求,也抒發了作者對世風的喟歎。
高潔
周敦頤以《愛蓮說》為天下知,其實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周敦頤在儒家中地位遠高于文學中的位置。他的《太極圖說》引入了道家理論,為經學沒落的儒家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奠定了儒學宇宙本體論的範疇和模式。他和他的兩個徒弟程頤程颢開創了宋明理學,也就是說周敦頤實際上是宋朝“道學”的宗師。
雖然後來宋明理學背上了“道學家”的名聲,但是在當時,周敦頤,二程都是響當當的君子。他們有文化,向往自由,但是作為儒家中堅力量,必然以入世服務天下為己任,所以不可能像陶淵明一樣去隐居世外,又看不慣世俗中的種種蠅營苟且,所以力求自身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說來,以蓮花自況,是再合适不過了。
其實花這種表象,菊也好,蓮也好,牡丹也罷,入眼為色,入鼻為香,賞心悅目,人人都愛。
周敦頤愛的是他自己賦予給蓮花的高潔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
本文由梧桐樹邊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