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曉景
【宋】蘇轼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在于:寫的不是實際的景象,而是畫中的景象,也就是說這是一首題畫詩。也就是題寫在畫上的詩歌,詩歌的内容就是介紹、描繪畫裡的内容。“惠崇”,是畫作作者的名字,惠崇其實是一個和尚的法号,他生活在北宋初期,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九僧之一。所謂“九僧”就是九個和尚,他們都擅長寫詩,有的還會繪畫,總之是一些有着風雅的态度,頗有文人情懷的九位出家人,他們在當時很有名氣。
惠崇畫了一幅畫,這畫的名字就叫春江曉景——春天到了,在早晨江面上的景象。惠崇的畫面裡有哪些江面上的景象呢?蘇轼這首詩正是描繪這幅畫的畫面,這種類型的詩有被統稱為題畫詩。以蘇轼的才名、書法,在一幅名畫上題一首詩當然也是可以的,就算這幅畫是文物,蘇轼寫上也就成了二重文物了,對不對?
好了,讓我們進入蘇轼的詩句,看看畫上畫的究竟是什麼。“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面裡有竹子、有桃花、有春天的江水,江水裡邊有鴨子、江邊有蒌蒿、有蘆芽,既有動物,也有植物。雖然有花、有竹子,但竹子也不多,桃花是三兩枝也不多,為什麼呢?
因為描繪的是初春時節,天氣剛剛轉暖,有時還會“乍暖還寒%因而••春江水暖鴨先知”,你瞧那鴨子撲嗵一聲就跳到水裡頭了,這江水已經沒有以前那麼涼了,所以鴨子們在水面上呀呀呀呀呀得開始遊動了。還有一種說法,在冬天比較暖和的南方地區,河水不會結冰,鴨子雖然整個冬天都會下水,但蘇轼覺得初春時節,水裡的鴨子也一定感受到了江水已經回暖,春天已經來臨了。
詩人在一筆寫得很妙,他沒有直接說:春天來了!桃花開了,竹子開始變綠了!他不這麼說,他不說春天來了,也不寫人的感受,而是蕩開一筆寫星星點點的桃色和鴨子在春水中暢快的遊動,生機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三四句說: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畫面裡還有蒌蒿和蘆芽。這蒌蒿和蘆芽都是水邊生長的植物,它們既是河豚喜歡吃的食物,同時人們為了應景兒而要使用的食材,可能會把蒌蒿釆了,也來把蘆芽釆了來做下酒菜,甚至可能跟河豚一并煮到鍋裡頭做為河豚的魚邊菜。蒌蒿已經長得滿地都是了,可是蘆芽為什麼還是短的呢?因為蘆芽長得比蒌蒿要慢一點,所以它露出了尖尖角,也正與初春萬物剛剛萌生的景象相配合。
最有意思的是最後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注意一下,河豚不應該出現在畫面裡,你想想,江水裡的河豚怎麼畫?難道惠崇把河水畫得那麼清,裡頭留上三四隻河豚,那就成煮河豚了,就不是春江裡頭的河豚了。
總結一下,畫裡頭應該是有竹子,還有三兩枝的桃花,沿着春江來看,有江上的小鴨子,還有江邊滿地的蒌蒿和有短短的蘆芽,然後詩人想象說:哇,這個美麗的初春時節,也正是河豚要上來的時候了吧!
那這寫的不就是初春時節的景象嗎?沒錯。但是其它的魚類與可能在春天上溯産卵,為什麼蘇轼非得說河豚呢?那必須得說河豚,因為蘇轼就是一個河豚迷。大家都知道河豚美味,但劇毒無比,尤其它的肝髒和卵巢有劇毒,烹調不得法,會死人的。蘇轼的一個朋友認為吃河豚太危險,忠臣孝子不能吃河豚,吃了之後既不能做忠臣,也不能做孝子了。蘇轼算是忠臣孝子,但卻依然不改初衷、不忘初心地要吃河豚!
蘇轼閑居在常州時,當地有一個鄉紳仰慕蘇轼的名聲,他有個廚子特别擅長烹調河豚,于是鄉紳就請蘇轼來家裡吃河豚。這天晚上的河豚宴就隻有蘇轼一個人,鄉紳的家人都不吃。全家人包括他的妻妾孩子們一股腦地全都躲在屏風後面,靜靜地聽着。蘇轼在吃河豚,他們聽到了什麼?他們聽到了筷子的聲音,還聽到了咀嚼的聲音,但是卻沒有評價的聲音。廚子以及出資的主人和老婆孩子們都有點失望了,正在失望的時候猛聽蘇轼放下筷子,大喝一聲:“太好吃了!今天就是死了也值得!”我們可以想象,蘇轼之愛河豚,甚至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所以雖然是在寫惠崇和尚的一幅畫上的詩句,人家的畫面上沒有河豚,你想想要是岸邊上放着一排的河豚,那成何體統?但是蘇轼看到這副春江曉景圖,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這個時節裡美味的河豚了。蘇轼正是在想象,他看到的是這幅畫,而他在想的是,有桃花、有竹子,春江,有鴨子,還有蘆蒿有蘆芽,那這個時節裡江水裡一定有美味的河豚啊,應該在畫上添一碗河豚,變成東坡學士食豚圖,這樣就死了也值。你看,對于蘇轼這樣一個玩命的美食家和吃貨來講,河豚已經成為了他心裡的一個重要的聯想。
蘇轼寫這首詩時,已經結束了在貢州的流放生涯,這時候宋神宗已經去世,朝廷開始重新重用蘇東坡。這時候蘇轼的心情應該說是比較好的,人心情好了胃口也開了,又不改吃貨本性,看到一幅畫又想到要吃河豚。
事實上,我們知道蘇東坡對吃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說,他曾經在一篇文章裡跟朋友們讨論,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食的最高境界。他說,第一道菜應是爛蒸同州羊羔肉,将杏仁茶與香菜灌入羊羔腹中蒸煮而成,既有羊羔肉的鮮美,又有香菜的清香,還有杏仁茶的美味。這吃的夠精緻了吧?沒錯,吃的确實很精緻了,可是人生不可能每天都吃得這麼精緻、這麼富貴。
蘇轼活了66歲,而在他的人生當中,有12年多的時間都是在被流放和貶谪中度過的!換句話說,至少在這12年時間裡頭,蘇轼是沒有吃到什麼像樣的東西的。我們知道實際上,蘇轼也并不是以精貴而著稱的美食家,他既能享受山珍海味,又能在粗茶淡飯中感受滋味,正如蘇轼有詩雲:“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東坡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經驗。
蘇轼的品味不僅僅在五星級的酒店,也不僅僅在“滿漢全席”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天的日子裡,吃山珍海味是享受人生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而在粗茶淡飯中吃出藝術和精緻,品味人生的田野山泉、涓涓細流,他們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有河豚、有蒸羊羔的時候,蘇轼懂得享受人間美味;在沒有珍貴食材,隻有豬肉、菜羹、羊脊骨的時候,蘇轼能夠運用自己的才智和審美讓自己的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在生活極其艱苦,所有的食物僅夠果腹的時候,蘇轼還能夠用:“飲酒但飲濕”的方法,把食物當作治療饑餓的藥。這才是真正的美食家。
蘇轼活了不到70歲,但他的各種詩文的創作加在一起就接近一萬首篇,他一生還有諸多政績、大量的學術研究、藝術作品,這顯示了他身上異常巨大的創造力。這創造力的來源是什麼?我認為是他對人生樂觀的态度,他認為,上至玉皇大親,下至卑田院乞小兒,沒有一個不好的人,他看見天底下的人都可能是他的朋友。雖然有人可能是他的敵人,但他也情願把他們看作朋友。蘇轼對待事物的态度也是這樣,世間沒有好的飯,也沒有壞的飯,隻有自己想吃的飯,隻要是自己想吃的飯,吃得飽的飯,就是美食。
所以,蘇轼這個美食家,我們可别小看他。從蘇轼身上可以聯想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在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每天的美食就是每一頓飯,隻要你用心品嘗,一頓飯再粗糙,也總有它最美好的地方。正因為有這樣的平常心,所以蘇轼吃得了大餐,嚼得了菜根,能上也能下,能甘亦能苦。
【拓展知識點】
一、創作背景
《惠崇春江曉景》是蘇轼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于江陰。
二、詩文解析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髒有劇毒。産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産卵。
上:逆江而上
三、引用詩句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蘇轼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