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小妮年收入?“硬核小妮”的鄉村十年半月談記者 屈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鄉野小妮年收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鄉野小妮年收入
“硬核小妮”的鄉村十年
半月談記者 屈彥
時間追溯到2019年秋天,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郜台鄉,脫貧戶潘光俊從自家養雞場提了一筐雞蛋,拽住了半道上的劉曉妮:“你成天朝我們這裡跑,别把自己的終身大事忘了。”劉曉妮接過雞蛋順勢又放下,笑道:“等你們都好了,我就去找對象了。”
今年是曉妮待在鄉村的第十年。如今,她已成長為阜南縣龍王鄉鄉長。
騎着摩托的追風少女
1988年出生的劉曉妮,畢業于安徽警官職業學院,畢業後成了阜南縣許堂鄉劉崗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但初來乍到的她起先并沒有獲得村民的認同。“大學生村官是個什麼官”“你要來管誰”……少數村民的冷言冷語讓劉曉妮感到委屈。
劉曉妮在阜南縣龍王鄉辦公室外 屈彥 攝
剛來村裡的那年,劉曉妮常騎着一輛踏闆摩托車,傍晚追着落日在鄉間“狂奔”,以此來排解白天的委屈。“我當時的内心獨白是,追風少女不怕困難!”劉曉妮說,她騎着摩托,一戶戶走訪村民,“想要找到自己被需要的那個點”。
走訪過程中,劉曉妮見到一些殘疾孩子,有的是腦癱患兒,有的是自閉症。她便發動周邊村子的同事一起,統計各自村裡的殘疾兒童的情況,然後對接城裡的公益組織,最終與上海的一家慈善基金取得了聯系。那年,有36個家庭獲得了慈善基金的捐贈與長期關注。
此外,劉曉妮還牽頭成立了一個農機植保合作社,帶動村裡空閑的勞動力再就業。“滿腔的熱血,想到哪,就幹到哪,愛管‘閑事’。”劉曉妮說。村民們也開始覺得這姑娘不簡單。
剛來村裡報到時,村部僅有的3台電腦都已蒙上灰塵。劉曉妮主動承擔起村裡信息錄入工作,并培訓村幹部操作辦公軟件。“我算是完成了村幹部們的‘信息化、數字化改造’。”劉曉妮說。
在村裡“橫沖直撞”了3年,劉曉妮的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滿了,她又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是回城裡過舒服日子,還是繼續留在鄉村?劉曉妮在城裡體驗了幾個月銀行職員生活後,還是覺得鄉村的舞台更适合自己。通過努力,她成為阜南縣郜台鄉一名正式的公務員。
拍照和“跑馬拉松”
盡管已經有了3年的鄉村工作經曆,但現實還是給了劉曉妮一個下馬威。郜台鄉地處淮河岸邊,是阜南縣較為偏遠的鄉鎮之一。“我記得在郜台吃的第一頓飯,米糙得難以下咽。”劉曉妮說,這些生活上的困擾,慢慢就習慣了,最難熬的是孤獨。
“人生地不熟,身邊年輕人也不多,大部分同事都是男性。這裡又很偏遠,感覺自己被遺忘。”為此,劉曉妮暗自垂淚。不過熬過了适應期,她很快振作起來:“整天愁眉苦臉,是沒法幹群衆工作的。”
為了消解自己的苦悶,劉曉妮做了兩件事——拍照和“跑馬拉松”。她拍農民勞作,拍飛鳥家禽,拍淮河堤壩,拍落日餘晖……她發現了郜台的美。于是,她在阜南縣各鄉鎮中率先開通了名為“三水郜台”的微信公衆号,用自己拍的照片宣傳郜台鄉的風土人情。
“除了在辦公室處理必要的工作,一有空我就到村裡待着,和老百姓拉呱。”劉曉妮說,她不想等着群衆上門反映問題,應該主動去發現問題。
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脫貧戶潘光俊的雞蛋滞銷了,劉曉妮發現問題後,變身“雞蛋推銷員”,通過朋友圈幫着聯系銷路,11萬多枚雞蛋銷售一空。随後,不少遇到滞銷問題的農戶都陸續找到她。那段時間,劉曉妮的朋友圈賣過蘿蔔、土雞、桃子、莴筍、鴨蛋……最多的時候一口氣幫農戶賣了30萬斤蘿蔔。“那時候我的車上混雜着雞屎、鴨屎的味道,十分提神。” 劉曉妮笑着說。
劉曉妮和鄉裡老人聊天
半年時間,劉曉妮走遍了郜台鄉下轄的11個行政村,從一開始進了村找不到出去的路,到後來她成了鄉裡的“活地圖”。“體力也是那個時候練出來的。”劉曉妮說,憑借在村裡“跑馬拉松”練出的腳力,工作之餘,她陸續完成了6場正式的馬拉松比賽。
十年磨砺,成就“萬能”口碑
随着國家扶貧力度的加大,劉曉妮走村串巷的頻率更多了。曉妮嘴甜,見面總是叔叔、嬸子、大哥、大姐地叫着。夫妻兩口子吵架了,老鄉家的電視機沒頻道了,村頭的路燈不亮了,家裡人找不到工作了,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找劉曉妮。“劉曉妮”成了“萬能”的代名詞,有事找曉妮準沒錯!
2020年,淮河流域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郜台鄉也未能幸免。劉曉妮疏解群衆,轉移物資,奮戰在抗洪一線。最苦的4天,她一共隻睡了8個小時。
2021年3月,劉曉妮調任阜南縣龍王鄉任鄉長,她依舊延續着以往的風格,不到半年,把鄉裡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走了一遍,又一次成了龍王鄉的“活地圖”。
縱橫交錯的鄉村小道,她總是知道哪一條是對的路。半月談記者跟着劉曉妮一起走訪,路上她提出了許多設想。“再引進一些企業,在村裡建養老食堂,把沒修的路修好,盤活村裡空置的樓房.......”劉曉妮說,“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十年時間,劉曉妮從一個懵懂少女成長為一名鄉鎮幹部。她說,她是時代的幸運兒,慶幸在一個幹淨清朗的環境中步入工作崗位,十年的磨砺讓她初心依舊。她依舊是那個敢闖敢拼的“硬核小妮”。
(刊于《半月談》202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