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傳統佳節元宵節。那麼,為何将正月十五稱為元宵呢?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而古人将夜稱為宵。武漢地區素來就有以宵為夜的說法,甚至将夜和宵連在一起。夜宵,指的是晚上吃的食物,屬于名詞;而宵夜,則說的是晚上吃食物,屬于動詞。文字一颠倒,意思就截然不同,但是都有夜晚和食物的意思,相當有趣。
元宵節始于古代民間的開燈祈福之俗,東漢年間,為弘揚佛法,漢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在寺院燃燈表佛,後逐漸被民間所接受,張燈結彩成為正月十五民間的傳統活動。再後來,人們在燈罩上寫上謎語讓人競猜,元宵節猜燈謎的習俗漸至形成。
在道教上,将正月十五視為三元之首,謂之上元,說是上元天官生于正月十五,這一天,上元天官會給人間賜福,因此百姓要燃燈接福。
元宵節的風俗也比較多。在江夏民間,大抵上有吃元宵、舞龍燈、采蓮船、點燈等一些風俗。元宵其實就是糯米粉制成的丸子,也叫湯圓,或炒,或煮,意為團團圓圓。舞龍燈、采蓮船這些民俗目前還有少量的表演,至于點燈,早就被現代照明技術所取代,“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每年隻有在臘月三十晚上和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都會留幾盞燈,算是應了風俗。
在古代,年輕人都會借着賞燈會的時機,尋覓心儀的對象。而那些彼此傾心的青年男女,也會乘着賞燈的機會約會,以解心頭之思。因此,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元宵節是中國民間的五大傳統節日之一,因其有着團圓之意,是陰曆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在節日地位上,有着“年小月半大”之說。民間一直以此作為春節結束之日,過完正月十五,春節才算過完,“吃完月半粑,下地種莊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