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舊院子裡,女兒捂着肚子,急促地喊道:“媽媽,你快點啊!”
隻見母親蹒跚着走來,慌裡慌張地掄起錘頭,砸向窗戶,然後雙手攀着窗台,吃力地從破洞中爬進去,将門鎖“喀嚓”打開。
你能想象,這個連門都不會開,隻知道大聲喊媽媽的女兒,已經65歲?
而這個破窗而入的老母親,更是有85歲的高齡。
這對母女到底經曆了什麼?
當你看完新上映的電影《媽媽!》,就會明白:原來這世上,還真有“越老越不懂事”的孩子。
這并非什麼教育失敗的反面案例,僅僅是因為比媽媽小20歲的女兒,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面對仿佛一夜回到小時候的女兒,老母親義無反顧地披甲上陣,用羸弱的身軀,再次為孩子築起一堵牆,擋風遮雨,護其周全。
試問,這世上,還有誰,比媽媽更堅毅?
不管孩子多大,都是媽媽的心頭肉;無論孩子什麼樣,媽媽都願意為其拼盡全力。
有媽媽在,人生尚有來路;有媽媽疼,生活再苦也有甜。
别讓媽媽在你面前,活得小心翼翼
影片一開始,女兒馮濟真尚未患病,倒是85歲的媽媽蔣玉芝,鬧了場烏龍。
鏡頭裡,她蜷縮着哇哇喊“痛”,可在醫院折騰了半天,檢查結果竟是:沒病。
原來她和不少老年人一樣,患上了“老年疑心病”,内心極度渴望家人的陪伴與安慰。
可遺憾的是,女兒馮濟真性格冷漠,即便媽媽“孤獨成疾”,她也很少在家說話。
無奈之下,蔣玉芝開始在啞劇般死氣沉沉的日子裡,尋找自己“被愛”的證據:
為了多聽聽女兒的聲音,她強撐着困意,請女兒給自己讀一首睡前小詩;
為了看到女兒心疼自己的模樣,她惡作劇“裝死”,不顧冰涼躺在地上;
為了得到女兒的珍視,她說起亡友呼喚自己的睡夢,把死挂在嘴邊。
她一邊小心翼翼地探知女兒是否厭棄自己,又生怕有朝一日,這種猜測成真。
可這世間的事,就是你越怕什麼,就越容易發生什麼。
蔣玉芝的擔心,竟很快被“印證”:她被女兒毫無預兆地帶到養老院。
跟在女兒身後,她徹底慌了神。
她隻知道女兒抛棄了自己,卻不知女兒已确診阿爾茲海默病。
辦理完入住手續,蔣玉芝被女兒帶到小劇場觀看演出。
不同于周圍老人為表演動情鼓掌,蔣玉芝全程心不在焉。
她目光躲閃,努力壓抑着恐懼,詢問女兒:“是遺棄,還是懲罰?”
馮濟真沒有過多解釋,淡淡地回答:“是幫忙。”
不明真相的蔣玉芝,心理防線終于崩潰,她帶着哭腔質問:“我就這麼沒用嗎?”
女兒雖嘴上說了句“有用”,卻還是把老母親留在了養老院。
可誰曾想,第二天,母親就因為各種“鬧”,被工作人員送了回來。
站在自家門口,望着滿臉失望的女兒,這位老母親縮着脖子,怯生生地走了進去。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慨: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母親在你面前變得卑微起來。
那個曾經精明強幹的人,卻在老了後,在自己孩子面前“畏首畏尾”;
面對孩子的數落,她們不再反抗,而是唯唯諾諾地應下,含含糊糊地辯解;
面對孩子的厭煩,她們不敢生氣,而是茫然無助地離開,又忍不住回頭看看。
人老了,生怕給孩子們添麻煩,為了獲取那一點來自家庭的溫暖,她們隻會委屈自己,活得謹小慎微。
《朗讀者》裡說:“年少的時候,父母選擇用适合的愛引導我們;年長之後,我們卻選擇用疏遠的愛回饋父母。”
歲月輾轉,我們躊躇滿志,奔向越來越遙遠的地方。
隻剩下媽媽們佝偻着身軀,站在家的方向,遠遠望着你,盼着你的歸來。
蔣玉芝曾和女兒憧憬:10年以後,我就95歲了,你也75歲了。
可她不知,悄然之間,病魔已經張牙舞爪,向女兒偷偷奔襲,封起了她們的未來。
媽媽從養老院“逃回來”後,馮濟真不得不坦白實情:
自己已确診阿爾茲海默病,很快會心智衰退,照顧不好母親,也照顧不了自己。
女兒話音未落,蔣玉芝瞬間淚奔。
但她明白,對當了一輩子老師的馮濟真而言,病痛是其次,最緻命的,是智力退化給自尊心帶來的殘害。
她比女兒更心痛,可依舊笑着寬慰:
“生活不是按下了暫停鍵,說不定我們會比以前沉悶的交流更有趣,就像我們重新認識了一次。”
往後的日子裡,她的生活裡,多了個重點——維護女兒的體面。
女兒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她假裝自己急着回去,掩蓋掉女兒的尴尬與窘迫;
女兒小便失禁,她趁其不注意,立刻跪在地上收拾幹淨,以免女兒發現。
除了呵護自尊心,蔣玉芝還知道女兒最大的夙願,就是整理出版父親的考古日記。
因為“父親”這個詞,才是女兒最大的心病。
當年,由于誤解,女兒曾和父親劃清界限。
可誰知,這竟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以至于父親在絕望中跳湖自盡。
馮濟真無法原諒自己,她一輩子不婚,清苦“自虐”。
而将父親的研究成果公諸于世,是她救贖自己的唯一方式。
可如今,她再也無法達成所願。
不過,還好有媽媽,在蔣玉芝的幫助下,馮濟真最終完成了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媽媽有。她會把你的痛苦放大很多倍。”
我們總是習慣于和媽媽說:“你不懂”“你能知道什麼?”。
的确,她們認不出衣服的品牌,聽不懂流行的詞語,如同一面破舊的鏡子,被歲月塵封。
可當孩子需要時,她們又總能清晰地讀懂我們的内心,将每一點傷痕,都照得絲毫畢現。
我們穿越人海,漸行漸遠,但媽媽的目光,卻從未遠離:
幼時的頑皮,成長的艱辛,中年的不易,心中的理想……所有的一切,她們都感同身受。
哪怕一生颠沛流離,隻要有媽媽在,我們便不會孤立無援。
85歲的蔣玉芝一度非常“孩子氣”,她所有的生活,都靠女兒操勞:
不會做飯,不管家務,就連吃藥,都需要女兒分裝好,并遞到自己手裡,才會傲嬌地吞下。
可得知女兒生病後,她卻化身為“母狼”,身體力行地帶着孩子,與命運勇敢對壘:
她丢掉“活夠了”的心态,劈叉、撐平闆,保養身體,在女兒面前總是神采奕奕;
她煮飯、洗衣、整理家務,記錄女兒病情,事事親力親為,無一錯漏。
電影裡,有兩段故事,看得我熱淚盈眶。
有一次,蔣玉芝帶着女兒逛超市。
眼看媽媽忙着結賬,失智的馮濟真便自顧自逛着,并将喜歡的東西,一個個塞進了兜裡。
一旁的男子看到後,大聲嚷嚷,說馮濟真不知廉恥,一把年紀還偷東西。
衆人的目光審判,讓馮濟真驚恐地低下了頭。
可此時,蔣玉芝卻箭步向前,甩給男人一記耳光,并大聲說道:“我女兒不是小偷。”
這份孤勇,給足了馮濟真與命運搏鬥的底氣:
媽媽為了她,都可以與世界對抗,那她自己,還有什麼理由怯懦?
還有一次,屋外大雨傾盆,馮濟真穿着睡衣,躺在院子裡瘋癫大笑。
蔣玉芝手忙腳亂地打起雨傘,将女兒往屋内拉。
但由于力量懸殊,仍憑她怎麼用勁,女兒都不起身,還咬傷她的胳膊。
蔣玉芝無助地蜷縮在一旁,淚水混着雨水,奔湧而下。
可鏡頭一轉,她又慈愛地拿着吹風機,給女兒吹幹頭發。
至此,我終于明白,為什麼即便萬分痛苦,馮濟真從未繳械投降。
因為,母親的愛,給了她足夠的勇氣,去接納自己。
也是母親的勇,讓她懂得:與其逃避畏懼,不如直面擔荷。
有人說:“父母的言行裡,藏着孩子的命運。”
人生海海,我們在磨難中淘洗,在挫折中曆練,但最身上最不可磨滅的印記,依然來自家庭。
媽媽的慈愛溫厚,滋養了我們善良寬和的内心;
媽媽的頑強堅韌,賦予了我們百折不撓的力量;
媽媽的冷靜鎮定,教會了我們從容不迫的淡然。
哪怕生活處處是刁難,我們也不會就此消沉。因為命運面前,媽媽從未輕言放棄。
電影自9月10日上映以後,有影評人打出了滿分。
不少人真誠地說:
它讓我在落淚的同時,獲得了精神力量,似乎對未來的老之将至都沒那麼害怕了。
而我自己,隻要想起蔣玉芝那句:“别怕,媽媽在”,就忍不住潸然淚下。
人生的路走到今天,我們拖家帶口,肩扛重擔,無數次在崩潰的邊緣,苦苦掙紮。
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幸福,沒有被堅定地選擇過,愛過。
但其實,從我們出現的那一刻起,就早已成為了媽媽一生的摯愛和選擇。
如果媽媽在身邊,好好抱抱她。
如果相隔千裡,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多打打電話。
衣弊奈有時,母恩無窮期。
珍惜媽媽在的時光,全世界,她最最愛我們。
,作者 | 六月安夏,努力将平凡的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主播 | 素年錦時,素年錦時FM。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