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号功能貨艙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自此國際号空間站開始運作,一直長期運營至今。既然國際号空間站名為“國際”,那中國為何一直未能加入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籌備計劃
羅納德·威爾遜·裡根
1984年1月25日,美國總統羅納德·威爾遜·裡根提出在十年内建立一個永久載人的空間站。由于該空間站的預算巨大(約80億美元),美國決定尋求國際夥伴的合作,共同建造運營該空間站。因此倭奴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歐洲空間局(包含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意大利航天局等機構)加入了該項目,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共同參與計劃實施。1988年該空間站被命名為“自由号空間站”。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1989年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就任美國總統,自由号空間站因為耗資巨大而被迫擱置。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對美國的威脅大為下降。由于蘇聯時期俄羅斯發射了禮炮号與和平号兩個空間站,建造空間站的經驗豐富,美國決定與俄羅斯尋求合作,共同組建空間站。俄羅斯因為經濟困難,無力再獨立建造運營空間站,便同意了美國的請求。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1992年6月,美俄就太空事務的合作進行談判。199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簽署共同建設運營空間站的合作協議,還制定了航天飛機-和平号計劃(即俄羅斯航天員乘坐美國的航天飛機飛行,美國航天員前往俄羅斯的和平号空間站進行長期考察)。該計劃的目的是讓美國學習俄羅斯的長時間太空飛行經驗,也促進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的合作與了解。
阿爾·戈爾
1993年6月,因為美國财政赤字巨大,于是美國國會内部反對建設空間站的計劃呼聲高漲,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隻得終止了自由号空間站的計劃。時任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并不希望空間站計劃停止,于是極力推動空間站計劃重啟,在他的努力下,美俄簽署了新的空間站合作協議,該空間站被命為“國際空間站”。
二,國際空間站組建
曙光号功能貨艙
1998年11月20日,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号功能貨艙,國際号空間站開始運作。12月4日,團結号節點艙在美國佛羅裡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由美國的航天飛機STS-88帶往太空。不久團結号節點艙與曙光号功能貨艙進行對接,在美國航天員傑瑞·羅斯與詹姆斯·紐曼的操作下,對接成功。
6位航天員
自此國際号空間站有了宇航員長期駐留,當時總共羅伯特·卡巴納、弗雷德裡克·斯托考、南茜·柯裡、傑瑞·羅斯、詹姆斯·紐曼、謝爾蓋·克裡卡廖夫等6位航天員(5名美國航天員,1名俄羅斯航天員)。這6名航天員也是最早在國際空間站停駐的宇航員,其中美國航天員的代表為羅伯特·唐納德·卡巴納,俄羅斯航天員代表為謝爾蓋·克裡卡廖夫。
第一組遠征隊
2000年7月12日,星辰号服務艙成功發射升空,于7月26日和曙光号功能貨艙成功對接。11月2日,美國宇航員威廉·薛佛和俄羅斯宇航員尤裡·吉德津科、謝爾蓋·克裡卡列夫組成的第1組遠征隊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此後每年不定期都會有3名宇航員組成的遠征隊入駐國際空間站。2001年2月7日,命運号實驗艙與團結号節點艙成功對接。此後美俄等國又成功發射多個國際空間站組件升空對接,使得國際空間站一直運行至今。
三,國際空間站構成
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主要由曙光号功能貨艙、星辰号服務艙、團結号節點艙、 協和号節點艙、甯靜号節點艙、命運号實驗艙、哥倫布号實驗艙、希望号實驗艙、尋求号氣密艙、碼頭号對接艙、晨曦号實驗艙、探索号實驗艙、列奧納多号永久性多功能艙、穹頂艙、綜合桁架結構、畢格羅可擴展活動艙等部件構成。
國際空間站還有加拿大臂、軌道器機械臂傳感器系統、箭頭号吊杆、希望号遙控操縱系統、外部儲物平台、快速後勤艙、加壓對接适配艙、國際停靠适配艙、阿爾法磁譜儀、電氣系統、生命維護系統等子系統。另外還有多用途後勤艙、希望号實驗艙、快速後勤艙、過渡控制艙等備用硬件。
星辰号服務艙
星辰号服務艙内有飛行控制系統、生命支持系統、信息處理系統,航天員休息室等,是航天員生活的主要地方。甯靜号節點艙裝備了目前太空中最先進的生命保障系統,可以進行廢水處理,對水進行再循環以供航天員使用;淨化艙内空氣同時還能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垃圾回收。綜合桁架結構安裝有太陽能電池闆,可以将光能轉化為電能,是空間站電能的主要來源。外部儲物平台主要用來存儲貨物與設備。快速後勤艙内有在真空中進行科學實驗所需的設備,同時對實驗結果進行處理與傳輸。
四,主要任務
國際空間站臂章
國際空間站的主要目的是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研究實驗,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美國的命運号實驗艙、歐洲的哥倫布号實驗艙、倭奴的希望号實驗艙等三個實驗艙安裝了各種科學領域的研究儀器,供航天員進行研究實驗。
國際空間站的常駐宇航員被稱為“長期考察組N”(或稱遠征隊N),由聯盟号航天器運往國際空間站。由于聯盟号航天器每次隻能運輸三名航天員,因此由該三人組成長期考察組前往空間站以接替返回的上一組航天員。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輪換了64組遠征隊。
神舟十二号
由于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共同制造與運營的空間站,因此中國曾多次表達參與國際空間站建設的意向,為人類探索太空出力。但美國害怕中國會變得強大而對其構成威脅,所以多次拒絕中國的申請。中國因此認識到獨立建設空間站的重要性,相繼發射了天宮一号、天宮二号等飛行器進行建設空間站的探索。
天和号核心艙
2021年4月29日,中國成功發射天宮号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天和号核心艙,自此天宮号空間站開始運作。2021年6月17日,搭載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等三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二号飛船成功發射。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目前天宮号空間站與國際空間站是唯二在太空飛行的空間站。證明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有了很大進步,已經成為與美俄比肩的航空航天大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必将實現。
總的來說國際空間站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國際合作進行太空探索的典範,但中國未能加入也是該空間站的巨大損失。國際空間站的拒絕還使中國走上獨立自主建設運營空間站的道路,逐漸成為太空探索領域的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