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4年,博士學位護理學科的畢業答辯上,有一位老教授出了道題特别有意思。
這道題是這樣的:
就在10分鐘之前,各位走進學校大門的時候,你的正前方有一棵橡樹,橡樹底下一定站着一個人。
她就是我們學校的清潔工阿姨,她每天早上都會站在那裡。
你們在這個學校已經待了一年半了,一年半的時間裡你們每天早上都會與她擦肩而過。
我就想讓你們在卷子的最後一題上,寫出任何一條關于這位清潔工阿姨的信息。
除了性别之外,像她多大了、家住在哪裡、有幾個孩子、今天穿着什麼顔色的上衣等信息都可以。隻要答對一條,這道題就算滿分。
更有意思的是,整張試卷上就5道題,前4道題占50分,最後一題單獨占50分。
按道理說,博士畢業的考試題應該是很難的。
可這位老教授出的題卻超乎了所有同學的預料,而且整個考場上竟沒有一個同學能寫出答案。
難道這是在故意刁難大家嗎?
其實不是的,在考試前老教授就與校方打好了招呼,所有同學的試卷前4道題都算50分的滿分,也就是說大家都可以畢業,但這個分數會跟随大家一生。
最後老教授給同學們說了一句話:
“一個做醫生的人,如果連有恩于你的人都不感激,你怎麼會感激有求于你的人”?
當時考場上坐着一位名叫林巧稚的女學生,老教授的這句話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一輩子。
也許很少有人聽過林巧稚這個名字,她後來成為了一名婦産科主任醫生,曾接生過袁隆平等5萬多個孩子,就連鐘南山院士也要喊她聲“姑婆”。
她還有個很特殊的稱呼,叫做“萬嬰之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卻一生沒有自己的孩子。
這是怎麼回事呢?
2
1901年,林巧稚生于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基督教家庭裡,她剛出生就被母親扔在了一邊,隻因她沒有滿足母親想生兒子的願望。
幸好父親回來的及時,發現了渾身涼透的林巧稚,她這才在艱難之中活了下來。
在林巧稚不到5歲的那年,她的母親因患子宮癌病逝了,母親痛苦的模樣讓她頗感心疼。
或許從那時起,她就下定決心為更多人減少痛苦,努力應對這些女人病了。
林巧稚的父親林良英是個文化人,曾在新加坡留過學,林巧稚從小便跟着父親學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1919年,18歲的林巧稚在廈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之後她就選擇了留校任教。
但林巧稚的願望卻是繼續進修,早日當一名醫生。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得知協和醫院正在招生,隻要拿到了這個學校的畢業文憑,就有了在世界各國行醫的資格。
于是在1921年,林巧稚滿懷信心地來到上海參加協和醫院的考試,一向成績優異的她卻在考場上發生了意外......
3
最後一場是英語考試,這是林巧稚的強項,正當她争分奪秒的答題時,考場上突然喧嘩起來。
林巧稚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她就剩最後一篇英語作文了,這道題占分不少,她需要全力以赴。
這時她突然聽到有人焦急地喊道:“林巧稚,請出來一下”!
她隻好放下手中的筆,滿臉疑惑地跟着老師走出了教室。原來,是她的朋友餘瓊英因中暑暈倒在了考場上。
林巧稚顧不上還沒有答完的題目,便與另外一位女生将餘瓊英一起擡到了陰涼處。
一系列的施救動作,她隻用了10多分鐘。然而等餘瓊英蘇醒後,林巧稚重返考場,卻錯過了考試時間,無法繼續答題了。
協和醫院的考試非常嚴格,150個考生中隻錄取25個,林巧稚心裡清楚這次考試恐怕是沒有希望了。
就在她以為自己名落孫山,準備下一次再全力以赴時,竟意外地收到了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協和醫院收到了一份有關她的報告,所以破格錄取了她。
報告是監考老師專門為她寫的,林巧稚在樂于助人時,考官特意留意了她的名字。
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放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他人,而這也是作為一名醫生最珍貴的品行。
再加上林巧稚在其他科目考試中成績都不錯,協和醫院便接受了報告裡的請求。
雖然林巧稚被破格錄取了,但她也要面臨着醫學院的考察:一門主科不及格留級,二門不及格退學。
在重重壓力下,林巧稚為了繼續留在醫學院,選擇了“鑽空子”。
她發現學校雖然規定10點熄燈,但在12點之後又會通電,于是,她每天晚上熄燈就睡覺,通電後就起來學習。這空子一鑽就是8年。
正如她自己所說的“一勤天下無難事”,林巧稚的努力也迎來了回報。
畢業前夕,她不僅獲得了畢業證書,還獲得了協和醫學院的最高榮譽獎--文海獎學金,她是獲得這個獎項的第一個女生。
大家都認為林巧稚以後會去比較有前途的内科或外科工作,但她卻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我想去婦科”。
林巧稚的選擇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因為當時協和醫院的婦科裡有一條看似不太通情達理的要求:
“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約論”。
協和醫院認為,女人很難同時權衡多種角色身份,當一位好母親、好妻子就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做一位好醫生,所以這條規定對女人來說有些難以接受。
但林巧稚幾乎沒有猶豫地接下了聘書,就這樣,她成為了“婦科住院助理醫生”。
當然這個身份隻能做助理,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還需要長年的學習與經驗的積累。
林巧稚說:“我可以為了當一名醫生而終生不嫁”,即使在後來這項條款被廢除時,她也依然堅持着自己的承諾,終身未嫁。
在林巧稚的心裡,做一名婦科醫生是她的夢想,她隻想把畢生都奉獻給醫療事業。
她的确做到了,随着一次意外的出現,她再次為自己的醫療之路赢得了機會。
4
1929年的聖誕前夜,一位中國婦女突然大出血被送到醫院,而這時醫生們都放假了。
沒有做手術權力的住院助理醫生林巧稚在看到病人生命岌岌可危時,她情急之下全然不顧醫院的規定,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她決定親自操刀做手術,她想到的是病人的生命,卻沒考慮她自己的前途。
此次手術稍有不慎,就意味着她再也做不了一名醫生了。
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手術中林巧稚沉穩地将學習中積累的知識轉化成了實踐,于是她的第一場手術以成功告終了。
林巧稚挽救了那位婦女的生命,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她出色的醫術。她被破格提前聘用,成為了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住院醫生。
一個醫生要用5年的時間才能升到總住院醫生的位置上,而林巧稚卻用了短短半年就走上了别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路。
當然,林巧稚也知道,這條路就是布滿玫瑰與荊棘的不歸路,但對她而言,無論這條路有多麼艱辛,一聲嬰兒的啼哭總能為她帶來溫暖。
所以,即使在她生日的那天,她也堅持守候在産房一線,她說這是上天送給她的最好的禮物。
凡是她親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證上都會有她的英文簽名:Lin Qiaozhi‘s Baby 。
林巧稚這一生接生過5萬多名新生兒,包括冰心的子女、林徽因的子女,都是由她接生的。
在那個醫術很難取得他人信任的年代裡,她就這樣将一個個的小生命平安順利地帶到了人間,找林巧稚看病和接生的人也早已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林巧稚本以為隻要有好醫術就能成為一名好醫生,但她在博士學位畢業答辯上卻有了另一種看法。
也就是我們開頭所說的那道題,這道題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的一生......
5
1941年,因為戰争的爆發,日軍占領了北京協和醫院,并把所有的醫生都趕走了。
許多醫生被迫離開醫院後開始另謀生計,可是林巧稚卻堅持行醫,在北平東堂子胡同開了一個小診所,專門為患病的婦女看診。
她對病人一視同仁,沒錢的她自掏腰包墊付醫藥費,行動不便的,她就騎着毛驢上門診治。
直到1948年協和醫院恢複工作,整整6年的時間,林巧稚在那個小診所裡,親手書寫了8887份病曆。
而且這些病曆非常具有“林氏”特色,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平常看到的手寫病曆都是“龍飛鳳舞”形式的,不是專業人士很難看得懂。
普通病曆
而林巧稚的手寫病曆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從未敷衍了事,而且是中英對照,讓病人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病情。
林巧稚的手寫病曆
後來,重回醫院任職的林巧稚依然保持着一份認真負責的心,為了讓病人少花錢,她告訴大家隻挂她的普通号就行,不用挂專家号。
而且有哪位病人需要幫助,她都會大大方方地為其墊付醫藥費,即使那些“以後會換”都變成了“沒有以後”。
協和醫院的院長黃人建說:“林巧稚的工資隻有200元,可她拿出一大半的錢去資助病人的事情已經成了常事”。
6
1949年,戰争終于勝利了,在那舉國歡慶的日子裡,林巧稚收到了開國大典的觀禮邀請函。這在當時算得上是無上的榮耀了,可林巧稚卻選擇留在醫院。
在她心裡,病人永遠是第一位,她隻想守着病人,完成她的使命。
1962年,一個寶寶的媽媽焦海棠給林巧稚寫了一封求救信。
從信中可以看出,這名母親已經懷過四個孩子,卻都不幸夭折了。
林巧稚從信中還判斷出,焦海棠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兒黃疸,而當時國内還沒有存活的案例。
如果她接受了這份手術,很有可能會對她的職業生涯造成影響,可危急關頭,她仍然選擇了迎難而上。
最終在她的努力下,孩子獲得了重生,一個家庭也因此燃起了希望。
後來這個母親給寶寶取名為“協和”,就是為了感謝林巧稚的“救命之恩”。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讓林巧雅找到了作為醫生的“靈魂”,她感激每一個對她有益的人,也會注意到每一個有求于她的人。
如果再回到1934年,林巧稚或許能輕輕松松地完成最後一題。
可惜時光是在推進的,轉眼間,她也到了暮年之時。
7
1978年,77歲的林巧稚被檢查出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栓等疾病。
之後的4年裡,她在輪椅上完成關于婦科腫瘤的書籍《婦科腫瘤學》共計50萬字。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惡化,陷入昏迷狀态,有時候她總是斷斷續續地喊着要拿接生時的産鉗。
同年4月21日,82歲的林巧稚拖着患病的身體在這一天接生了6個新生兒,到了第二天,她就再也沒醒來......
她這一生,在病房裡待了60年,沒有戀愛、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卻親自接生了5萬個新生兒,成為了5萬個孩子的“媽媽”。
林巧稚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話:
“隻要我一息尚存,病房便是我存在的場所,醫治病人就是我存在的價值”。
簡短的一行字,濃縮了她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