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袁隆平的塑像
袁隆平的塑像
更新时间:2024-10-21 06:53:22

近日,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五福村,一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幅稻田畫像走紅網絡。以稻田為紙、用秧苗作筆,袁隆平院士的肖像、茁壯飽滿的稻穗和蜿蜒的萬裡長城,組成了一幅流動的綠色圖景。

袁隆平的塑像(種出巨幅袁隆平畫像的村莊)1

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五福村,袁隆平院士稻田像。受訪者供圖

8月12日,五福村黨總支書記助理熊志青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幅稻田畫像,從5月開始籌備,7月正式動工,前後有400多名當地的農民和專業人士參與。為了呈現豐富的色彩,他們還專門育秧了彩色水稻。

據熊志青介紹,去年袁老逝世時,很多村民就曾自發到長沙陽明山殡儀館悼念;如今,他們也想借着稻田藝術來寄托哀思,同時提醒人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忘了糧食安全。“十月底的收割期,将是最具紀念意義的收獲時刻——所有水稻會被正常收割、食用。”

“從5月初開始籌劃,前後有400餘人參與”

新京報:為什麼想設計袁老形象的圖案?

熊志青:這個圖案有三層意思,一是提醒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忘了糧食安全;二是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三是紀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我們也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我們邀請了一個設計公司來定制圖案。當時選了五幅,最後敲定的方案是袁老肖像,以及“端牢中國飯碗,确保糧食安全”這句話。

新京報:從動工到成型,你們具體是怎麼做的?

熊志青:圖案占地面積有100多畝。我們從5月初就開始籌劃,7月下旬,設計公司的8個人在村裡駐紮了12天,通過衛星定位确定經緯度,用7000多支竹簽,給圖案的每個點進行定位。

之後,村裡的土生情農業公司帶着農戶一起,根據圖案的配色來插秧,這個過程用了15天時間,前後有400餘人參與。

為了保證視覺效果,我們交叉使用了常規水稻和彩色水稻。根據葉色、穗色的不同,可以分别呈現出紅色、紫色、黃色、白色和綠色。其中的彩色水稻是專門育秧的。

新京報:觀賞這一稻田圖案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

熊志青:最佳的觀賞時期有三段。其一是水稻秧苗生長、把農田全部長滿的時候,現在水稻跟水稻之間還有空隙,沒有長滿,等到水稻鋪滿稻田的時候,觀賞性還會好很多;其二是水稻抽穗期,屆時人物的表情和色彩會更豐富、飽滿;其三是十月底的收割期,那也是最具紀念意義的收獲時刻——所有水稻會被正常收割、食用。

“水稻産量提升很多,是農民最直觀的感受”

新京報:當地人對袁老有着怎樣的感情?

熊志青:我們都對袁老有着很深的敬意。他将畢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種事業上,讓中國糧食産量大大增加,甚至還為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我們從以前的吃不飽,到現在的能吃飽、吃好,離不開袁隆平院士的貢獻。種植了袁老的雜交水稻後,村裡的水稻産量确實提升了很多,這是農民最直觀的感受。

而由此産生的記憶和感激,也是最為深刻的。正因為如此,去年袁老逝世後,有很多村民自發到長沙陽明山殡儀館悼念,送袁老最後一程。

新京報:這個圖案的走紅,給當地帶來了什麼影響?今後還會繼續做稻田藝術嗎?

熊志青:其實早在2017年,我們村就制作過稻田藝術圖案,但反響遠沒有眼下的熱烈。

今年,袁老肖像圖案制成後,很多人在短視頻平台上看到,紛紛留言說覺得很親切;也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我們當地的鄉村旅遊發展。

這次稻田藝術的成功,也是糧食種植“稻 稻 油”模式得到充分利用的結果。每年冬季,我們還會種植冬油菜,第二年春天油菜花開,“滿目金黃香百裡”的花海景象,也吸引着數以十萬計的遊客前來賞花打卡。

新京報記者 慕宏舉 實習生 王蕊

校對 吳興發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