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湖北媳婦,結婚五年,倒是第一次回婆家過年,婆家在湖北荊門,從福建廈門到湖北荊門,跨越3個省,福建江西湖北,1200多公裡,開車15小時,對于年夜飯的定義和習俗,倒也是确确實實的不一樣。
荊門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北接襄陽市和随州市,西靠宜昌市,東臨孝感市,南分别與荊州市、潛江市、天門市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5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31千米,介于東經111°51′-113°29′,北緯0°32′-31°36′之間。而作為一個吃貨,當然首要關注的是荊門的美食,荊門美食特産有:鄭大哥野鴨、十裡風幹雞、紀山龍米、魚糕、葛粉、藜蒿、茶葉、金龍泉啤酒、京山橋米、泡菜、米茶、香幹、雪棗、鹽池白酒、黃金港白酒等。
而從除夕到家,開始走親戚的流水席,每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魚糕,這篇文章就講講魚糕。
下面一圖是婆家的年夜飯,和廈門不同,湖北的年夜飯從除夕中午開始,而飲食文化上更是有着深刻的差異,湖北菜重鹽重辣,不興喝湯,作為每天飯前必須喝一碗湯的南方人來說,簡直是種折磨。
而走親串巷這麼幾天下來,每個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魚糕,這道菜也是飯桌上難得的一道不重鹽重辣,較為清淡的一道了。
魚糕,發源地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區,今湖北省宜昌至荊州一帶,俗稱楚夷花糕、荊州花糕,“頭子”菜。它是采用魚糜、雞蛋及豬肉為主要原料加工蒸制而成的食品,入口鮮香嫩滑,清香可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乃民間宴席待客之上品。
關于魚糕,也有着美麗的傳說。作為荊州的八大名肴其曆史源遠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柴桑(湘地),經過荊州時,因路途勞累,娥皇染疾不思茶飯,唯欲吃魚而厭其刺,于是善良的女英結合當地一漁民的指導,融入自己的廚藝,蒸成魚肉糕,娥皇吃後,病情迅速好轉,舜帝知情後對魚肉糕大加贊賞。魚肉糕因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庭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百合糕因此而得名。“頭子”的來曆,據史料記載,始為官名。至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此菜作為當時舉行的“頭魚宴”的名菜之一。南宋末年,荊州各縣廣為流傳,權貴宴請賓客,都把魚糕作為宴席主菜。至清朝時期,凡達官貴人和有錢者婚喪嫁娶、喜慶宴會,都須烹制魚糕以宴賓客。現在,荊州的周邊縣市,人們宴請已形成“無糕不成席”的局面。
魚糕晶瑩潔白,軟嫩鮮香,有韌性,對折不斷。其原材料一般采用鲢魚、草魚等淡水魚,至今荊州一帶農村仍然過年過節有自己制作魚糕的習俗,當然也有現成的成品出售,不過口感肯定趕不上自己做的。魚糕的制作流程包括原料魚(鲢魚等淡水魚)→前處理→采肉→漂洗→脫水→擂潰(斬拌)→調配→成型→蒸煮→冷卻→包裝→保藏。
而成品的魚糕,到上桌也有多種做法,比如最簡單的切片蒸,或者切成條狀炒菜,都是極好的。
挑起一塊蒸好的魚糕,斷面緊實,無大氣孔,有許多微小且均勻的小氣孔。入口具有魚肉獨特的鮮味,可口,餘味濃郁。
而另一道荊州地區飯桌上的名菜——蟠龍卷,跟魚糕倒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蟠龍卷切又名蟠龍菜,源于湖北鐘祥縣,見于鐘祥縣志,有因百多年的曆史。當地有多種傳說,均與明代嘉靖皇帝有關。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病逝,既元子嗣,又無嫡親兄弟,便由封于承天府(鐘祥)的興獻王之子朱厚璁繼位。傳說朱厚璁怕其他藩封在外的叔伯兄弟先期到達北京,搶占皇位,便裝扮成解京囚犯,日夜兼程進京,餓了就吃套在頸上的一種環狀食品:外為雞蛋皮,内包魚、肉餡,蒸熟成形,吃時方便,味道鮮美,爽口不膩。一說朱厚璁赴京前向他的老師辭行,老師與廚師商量做一道别出心裁的佳肴款待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便以雞蛋作皮、魚肉作館,卷成長條,蒸熟後再切成薄片,碼于盤内,使成龍形,稱為吃肉不見肉的蟠龍卷切。也有人說是朱厚璁繼位後回鐘祥為父親造陵時順便看望老師,老師為他設計此菜的。後來流傳開來,持久不衰。武漢的餐館、酒樓在民間制法的基礎加以改進,使之成為色、香、味、形俱佳的著名鄂菜。
荊楚一帶的魚糕和蟠龍卷,令我這個南方人也念念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