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懷古》
唐.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懷古》是唐代詩人 劉禹錫 的作品。此詩懷古傷今。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曆史故事,表現國家統一是曆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後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全詩叙說的内容是曆史上的事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感歎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郁頓挫之感。
這首詩是劉禹錫于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歎曆史興亡的詩。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争的勝利,國家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隻是昙花一現,長慶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鎮又恢複了割據局面。此詩即為作者結合當時形勢而作。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阖、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叙述往事,描繪古迹,其實并非如此,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曆史上曾經占據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擡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 金陵五題·台城 》),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俞陛雲在《 詩境淺說 》裡評此詩:“餘謂劉詩與崔颢《黃鶴樓》詩,異曲同工。崔詩從黃鶴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鶴事,一氣貫注;劉詩從西塞山鐵鎖橫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吳事,亦一氣貫注,非但切定本題,且七律詩能前四句專詠一事,而勁氣直達者,在盛唐時,沈佺期《龍池篇 》、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禦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别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