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麼,
和有的人很自然地就能相處愉快;
而和有的人,再怎麼磨合也話不投機。
難道是因為星座嗎?
人格(Personality)是基因、原生家庭、成長環境作用下的複合産物,常被心理學引用。人在嬰兒時期沒有自我意識,所有喜悅、沮喪、驚恐等情緒都以一種“碎片”的狀态留存在大腦中。人類從4周歲開始産生記憶,情緒碎片逐漸整合成一套完整的自我意識,人格也随之形成。
人格在初步形成之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身心劇烈變化的青春期,會形成新的情緒碎片融入人格系統中。總的來說,傾向值越低的單項越容易被新的情緒碎片影響——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人的性格會變”、“小時候很活潑,長大了變内向了”,也是為什麼同一個人隔兩年做一次MBTI測試,測出來的結果單項值不太一樣,甚至有人變成另一種人格類型。
不過,正常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不再産生新的情緒碎片,這時候人格便相對穩定下來。這個年齡段通常在30周歲甚至35周歲以後。
判斷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基本定型是多維度的,生理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此外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比如,個體的受教育程度會對人格産生深刻影響,一個人大學本科畢業後進入社會,那麼他便在教育層面不再受到直接影響,如果工作穩定,他的人格類型可能較早地穩定下來;相反,一個人在30歲辭去工作,選擇去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那麼我們很難說他的人格能在30歲之前定型。
婚姻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有的人選擇早婚,在自身人格類型尚未定型之前,那麼伴侶的人格類型勢必對當事人産生深遠影響;晚婚的人,伴侶對自身造成的影響較小,但兩人的人格已基本成型,磨合階段也會面對更多問題。雖然每個人人格定型的時間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20歲出頭和青春期一樣,是一個個體人格尚未定型、接收大量外部信息,因此人格易發生劇烈變化的年齡段。
當然,也有一些心理學者堅持“人的性格在兒時便已形成”這樣的觀點,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玟瑾教授,她認為人的性格是小時候決定的,一旦形成将很難改變,除了個别意志力強大的人。這個觀點其實可以理解為人的初始人格是固定的,已經融入人格系統的情緒碎片不會憑空消失。但是,當新産生的情緒碎片能量足夠大的時候,可能對現有系統造成沖擊,使人格系統中現有的情緒碎片發生轉變。
李玟瑾教授緻力于犯罪心理學研究,分析問題時更傾向于犯罪心理學而非一般心理學,她自己有時也說“可能我分析問題比較悲觀”,這也是她的情緒碎片對人格系統投射的影響。正如人格類型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一般,關于人格的形成與改變、人格與性格之間的關聯衆說紛纭,很難有一個具體的定論。
絕大多數人都是單一人格,即一個身體一個靈魂,但也有極少數人在幼年時期形成了多重人格。多重人格在心理學界命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别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患者在幼年時期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導緻情緒碎片在整合階段并未整合成統一的人格系統,而是整合出了兩套或兩套以上,并獨立運行——顧名思義,多重人格指的是一個身體擁有多個靈魂,DID患者無法自主控制人格切換,每個人格主導軀體時的記憶也互不相通,好像每個靈魂都主宰着這個軀體的生存時間,獨立擁有一方天地,互不幹涉。但是,人格分身們所面對的周圍人群隻會把“他們”當成是一個人,所以,DID患者的分身之間如果不能友好相處的話,将會給主人格帶來極大的困擾。
DID患者也在接收成長過程中最新産生的情緒碎片——單一人格隻有一套人格系統,産生的情緒碎片自然被歸入這套系統;可DID患者不同,新的情緒碎片有一個歸屬問題——屬于A系統還是B系統,還是重新獨立建立C系統,如果獨立建立了C系統,那麼第三人格便由此出現,今後是活躍還是沉睡,都是未知數。這也是為什麼有的DID患者,成年之後還會産生新的人格。
如《24重人格》的作者,DID患者心理學博士卡梅倫·韋斯特,在撰寫該著作時是1 23人格,在撰寫過程中還産生了一個新的人格,變成了1 24人格。因而,DID被視為一種較高風險的心理疾病,即使現在是兩個人,在人格系統穩定之前,也有可能增添新成員。
蓋爾:最新加入我們這個群體的女孩,直到這本書的寫作即将完成時才出現。最初,蓋爾很害羞,不愛跟人打交道,但現在跟塵兒很要好。再過一陣子,這兩個女孩極可能會融合成一體。蓋爾也是分身核心團體的成員。
——節選自《24重人格》“我的分身”
人格類型可以簡單理解為性格類型,一種人格類型下,性格具有多面性是正常的,這與多重人格不同,根本原因是這種性格多面性都在統一的人格系統裡運行,不會出現“時間失控”、“記憶流失”等多人格系統間才會出現的情況。“多重人格”和“多重性格”雖隻有一字之差,含義卻相差十萬八千裡。以下這段節選文字解釋了“多重性格”的含義: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們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下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百度百科“人格”
而MBTI16型人格測出的結果,指的是一個人内心的真我,而不是戴面具的“我”。多面性格幾乎每種人格類型都會有,隻是或多或少的問題。
此外在分析人格類型時,我将盡量避免一些普世價值觀——如“欺騙”這樣的特質被大衆普遍厭惡,因而在某一人格特性分析時将不會被納入;同樣地,“善良”這樣公認的優良品質詞彙,也完全沒必要特指,因為不管哪一種人格都會存在善良的人。我将要分析的是真真正正屬于這一人格的、在其他人格身上鮮能看到的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