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科技
/
忠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
忠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
更新时间:2024-12-27 22:53:49

忠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小算法 大提升基于溫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踐探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忠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忠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基于溫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踐探索)1

忠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

小算法 大提升

基于溫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踐探索

陳世龍 方向東 吳存華 羅偉 溫嶺市提升工程2.0領導小組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教師信息素養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1.0開始實施,至2017年底,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工程實施後,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仍存在技術與變革、應用與創新、個體與整體、鄉村與城市四對不平衡關系。2020年,溫嶺作為首批參與實施浙江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試點縣市,在一年的試點過程中,溫嶺市協同浙師網院全力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實現以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引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再提升。

一、隊伍——加固

加強與固化兩支隊伍建設,這是提升工程實施的關鍵。

提升工程改變培訓機構單一實施的困境,建立以省級培訓機構、市教育局、試點學校首席信息官(CIO)、工作坊坊主為合力參與的培訓管理團隊,實現“四路”合一,保證了省、市、校、段在規劃、實施、組織、管理、評價上的高度一緻。各方共同努力,增加适合培訓需求的、涵蓋信息化教育教學理念、信息素養、學科教學軟件等方面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庫。

按照“高素質、強教學、懂技術、會應用、善指導”的要求,高校專家、教研信息培訓專家、課程專家、一線名特優教師、共同體(工作坊)代表組成了培訓指導團隊,優勢互補、共享共進,達成“1+1>2”的整體新合力,實現從單一主體轉變為多元主體。

為有效實施管理與指導,溫嶺市教育局、教師教育學院協同浙師網院舉辦了專場培訓會,管理專家與指導專家就溫嶺區域特點,攜手研磨方案。省工程辦從源頭入手,透徹解讀政策;區縣領導精準分析域情;試點學校信息官分享經驗;校級管理團隊組内交流探索,現場分組打磨方案。

圍繞省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任務和要求,有關部門與浙師網院深入學校開展調研,掌握教師教學應用實際需求和推進難點,明确工作思路和實施重點,結合實際制定推進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最後形成“溫嶺方案”。

二、壓力——減負

減輕壓力、激發動力,這是提升工程實施的前提。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要完成50學時的培訓,按照分學段課程體系安排,培訓内容分為學校信息化規劃、教學應用與創新、學習應用與創新、管理與評價創新、教師專業發展。在這個體系中,教師應掌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分成8個二級維度: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家校互通、研修學習、網絡教研、數據分析、協作辦公,又細分為20多個微能力點。這些點就構成了培訓的基本内容。

主題自選。在區域的引領下,學校圍繞主題方向、學校實際,挖掘、遴選有助于提升工程2.0總體發展目标與學校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課程主題,并讓教師自主選擇需要的培訓點,減少教師多重培訓的負擔,從統一内容轉變為差異課程,實現以需學習、個性學習、快樂學習。

時空優化。基于“互聯網 實踐”的培訓組織形式,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跟蹤指導為教師減負。浙師網院安排專家組,開展線上指導,内容包括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教學案例分享、課堂實錄分析等;在溫嶺市區域的統籌安排下,每所學校都順利完成了兩次以上的線下培訓,以學科信息化教學為重點,包括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項目化學習等,破解教育教學痛點,助力教學創新。

三、成效——乘勢

保質保量實現目标,這是提升工程實施的歸宿。

提升工程1.0到提升工程2.0,它新的生長點在哪裡?不是在項目内容,而在于新成效的獲得與新的變化----校有所得、教有所改、學有所變。在此契機之中,項目驅動得以轉變為成效驅動,溫嶺市提升工程2.0在獲得成效過程中乘風而行,乘勢而上。

校有所得。在對試點學校過程評價中, 溫嶺市确定了2所創新實驗“種子”學校,他們有相應的網絡研修軟硬件環境,重視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有明确的信息化推進策略,參與試點意願強烈、能為整校推進提供示範引領等。相關部門召開了試點學校聯片培訓現場會、高質量小組工作坊現場會等,以點帶面推動整校推進工作,數字校園、智慧學校建設蓬勃開展;并因地制宜開展面向農村學校教師的啟航、續航、領航、歸航的信息化教學專項培訓,有效促進與保障城鄉教師的均衡發展。

教有所改。通過影子培訓、浸潤培訓、卷入培訓、陪伴培訓與參與培訓等方式,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識,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在思想與理念上,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意識明顯增強,教師改變了對數字化、信息化和資源的認知,由“怕”變為“愛”,由“疏”變為“親”;在行為與策略上,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改變教育教學、優化課堂等方面進行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彙聚優秀案例、精品課程、示範項目等一批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的實踐成果,打造出“技術創新課堂”。

學有所變。在課堂學習中,學生自覺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别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推廣學生優秀學習成果與生成性策略,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項目化學習的階段性嘗試。

四、問題——消除

精準評價、問題消除,這是提升工程實施的保證。

根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指導意見》,我們制作了學校發展、教師發展的兩張問題清單,堅持以問題導向的評價機制,通過問題消除達到培訓目标的實現,實現從模糊評價轉變為發展評價。

對學校評價。根據培訓的前期準備、項目規劃、項目實施、考核評價四個階段,開展過程評價。通過調查問卷與訪談、聯合管理與指導團隊過程實施,能力提升工程2.0平台彙總的各校培訓數據,結合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創新案例和工程實施管理案例評選結果、以及終端實地評估檢查等開展綜合評定。

對教師評價。教師在完成規定學時的線上培訓後,實踐考核以《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能力點規範》的微能力點為基本依據,以需求問題清單銷号為基本策略,以工作坊互評、專家團隊複評認定為基本方式。

如學情分析中的提交一份學情分析方案(PDF文檔)或一份5分鐘内視頻的學情分析報告,最終實現将線上培訓成果轉化為線下實踐、線下四大實踐内容轉化為教育創新成果。

一年的試點,緊扣“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标,構建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模式;探索骨幹引領、學科聯動、教師選學、整校推進的應用能力提升新路徑。學以緻用、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培訓理念與實踐受到了溫嶺校長與老師們的高度認同與贊譽,40多期活動的美篇處處道出教師收獲的喜悅。接下來我們将課題研究驅動、訓後效果跟蹤分析作為延續性工程,提高試點品質。

編輯:浙江師範大學網絡繼續教育學院 方舟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