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螞蚱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來說在熟悉不過了,地裡面多的是,誰小時候都沒少抓過,抓的多了還可以用草給串起來,拿回家裡面喂貓喂雞。說起來螞蚱還是一種“美味”,經過油炸隻有椒香酥脆的非常好吃,但就是這樣一種昆蟲确實農業上帶來災害最嚴重的一種。
平時的螞蚱看着人畜無害,基本也都獨居,但若是爆發起來就成了“蝗災”,聽老人講述過“蝗災”,真正的遮天蔽日,好像烏雲一樣,還發出嗡嗡聲音。實在太多,無論挖溝土埋,火燒都無法消滅,眼看着就把地裡面的糧食都吃光了,實在太多了非常的讓人絕望。飛曾經流傳着這樣的一句話,“養的起四個牙的騾馬,喂不起兩個牙的螞蚱”,由此可見蝗災的可怕。
早先農村裡有,“旱時螞蚱,澇時魚”的說法,并且認為螞蚱和魚可以互換,當然這隻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螞蚱喜歡在比較濕潤的地方産卵,如一些池塘邊,河邊等等。而螞蚱的卵和魚卵也比較相似,過去人們認知有限,才認定魚和螞蚱之間能夠互換,還把這種說法流傳了下來。螞蚱和魚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物種,隻是滿足了他們的繁殖條件才會大量的出現。
導緻螞蚱泛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幹旱,幹旱的環境最有益它們的繁殖。當河、湖水的水面縮小,低窪裸露,為螞蚱提供了更多适合産卵場所。含水量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時候最合适,産卵的量也最多,在合适的地方一平方米甚至鞥呢有20萬到40萬粒卵。另外因為幹旱使得植物缺乏水分,也會使得螞蚱生長的比較迅速。反過來說,如果多降水,如雨、雪較多是不利于螞蚱的繁殖的,甚至還可能直接消滅螞蚱的卵。
其實螞蚱通常都是喜歡獨居,平時的螞蚱基本不用害怕,危害十分有限。但數量過多後也會改變習性,喜歡群居,最終導緻大量的集群。在古代的時候經常會發生蝗災,從宋朝有以來平均2-3年就會發生一次,這也給農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而現在因為一些農藥的使用和生産條件的改變,蝗災對于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小了,但不能因此放松了警惕。
蝗災最大的危害就是其食量,一隻螞蚱每天能夠吃掉等同于它們身體重量的食物。在元史上有記載,“五月,山東、河北、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八月己卯,蝗自河北飛至汴梁,食田禾一空”。另外根據記載在1957年非洲索馬裡就出現了一次蝗災,估計蝗蟲有160多億隻,總重量有5萬噸重,也就是說一天都要消耗掉5萬噸的綠色食物,可見可怕其影響。
說來也奇怪,經過研究導緻螞蚱集群的原因,居然是螞蚱的後腿彼此之間得到觸碰後得到了某種刺激,從而導緻成集群。如果是觸碰其他部位都不會達到這種效果,當幹旱的時候螞蚱比較多,就可能有螞蚱的後腿相互的接觸。當螞蚱産生集群,最難防控的也是這一點,短時間吃光一地的綠植後就會沿途飛行。可以說所到之地寸草不留,一隻到吃無可吃才會最終停止。
當發生蝗災之後,也就預示着深重的災難降臨,好在我們如今的防範措施非常好,很少能形成如同國外和古代那樣的規模,但這仍然需要我們加強防範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