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人生的底色。
主人公埃爾莎從出場開始,就是那個不受歡迎、飽受非議的邊緣者。是個極度缺乏自我意識的人。
所謂由奢入儉難。進入新家庭而被迫從事勞動之後,我們才發現從前的“邊緣者”埃爾莎,原來也是個養尊處優的大家族成員,但在她憑借自我勞動獲得糧食的過程中,埃爾莎從缺乏參與而不知所從的狀态逐漸因為家人的重視和肯定而獲得了自我的認同感,她從一個女兒變成妻子和母親,并非農民卻成為了一個地道的農民。
埃爾莎是有夢想和希冀的,但她對未來美好的期待被專橫的父母一再打壓,從去大學上學,再到一條V領連衣裙,她已經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如此之低,卻還是不能免于欲望被鄙夷、理想被漠視的命運。在這樣的高壓下,她唯一可以掌控的是自己的身體和壓抑于内心的情感。然而她對身體和情感的自主決定,讓她連環式地承受了接下來的整個人生從改變信仰,到在生活的微小瑣事中一次次說服自己的情感。
女兒洛蕾達的出世是埃爾莎生命的轉折點,是讓埃爾莎與婆婆羅絲緊密相連的契機,然而洛蕾達性格暴躁、叛逆、自私、天真,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怪罪給承擔了最多苦難的母親,但埃爾莎卻在洛蕾達的身上看到了屬于年輕的自己的那團火,她希望洛蕾達能夠上大學,走出家人的執念和被注定了的命運。同樣向往更開闊的天地,但埃爾莎與菲爾不同,她的向往是建立在認清現實和努力的基礎上,因此竭盡全力也要讓孩子們接受教育,菲爾則是被過度寵愛的怨天尤人和自以為是,因此可以逃離家庭一走了之。
在埃爾莎帶孩子們出走後,直面困苦的一家人開啟人生的新的階段,但埃爾莎幾乎頑固地堅守着“貧賤不能移”的信念。她堅持給莊園中的公婆寫信;在營地中,她受到商店老闆的同情允許她賒賬買商品,她隻買走了必需品,還回到曾經的露營夥伴家中慷慨地分享給他們一部分。來到營地後,他們失去了一部分自由,卻擁有了穩定;擁有了穩定,卻也被迫成為埃爾莎眼中勞動的“奴隸”。
洛蕾莎的成長線也是書中的亮點,她叛逆但也有自己的原則和主見,在營地裡男女受到不平等教育時,她學會在圖書館充實自己,也終于實現了自己考上大學的夢想。
女主埃爾莎由弱而強和艱難卻微茫的農牧生活讓我想到《飄》,但自卑而堅韌的埃爾莎畢竟不是驕傲高貴的斯嘉麗,軟弱自私的菲爾也不是堅定的瑞德。與其說講述埃爾莎的故事,倒不如說描繪了20世紀上半葉美國南方土地上最質樸的人們一步一步艱難求生,勇敢争取生存空間與權益的故事。
《四面風》的叙事非常好讀,受益于作者的練達文筆和譯者的優質翻譯,它有通俗小說的語言流暢感,卻也有傳統小說的古典感,它的純故事性适合身心疲乏時聊以休憩;但它也具有一種通俗小說難得的不媚俗的姿态。作為一本長達近500頁的小說,它沒有爛俗故事标配的happy ending,人們沒有那麼輕易地脫離土地苦盡甘來的方式,也沒有動辄擺脫過去的超能力。人們活得沉重卻真實,信仰在流逝褪色,土地在變得貧瘠,人們活得不甘卻無奈。埃爾莎們心懷夢想從出生到被折磨,無盡的壓迫下不再年輕,卻能用生命之火點燃抗争之光,燃起未來希望的火花。
讀之前我好奇“四面風”的意思,讀過之後才發現這标題的本意原來是四面來風,左支右绌。這風還不是微風,而是小說裡排山倒海而來的沙塵暴:
“這場風暴來得很快。這些天來,萬物凋零,土壤失去了牢固的根系,無法固定在地上。這樣的風可以将整座農場吹走。”
風總是來得毫不留情,來得毫無預兆,吹走農場的表土,帶來難以收拾的沙土和無法擺脫的貧瘠,帶給人們塵肺的苦痛,這種感受又何嘗不是生活本質。但同時,這風也讓埃爾莎一家決定離開故土尋找新的家園。風帶來經濟的動蕩,卻迎來了新的抗争。埃爾莎們終究會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