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伯總感覺胃不舒服,于是,在醫生 的建議下做了一個胃鏡,突然發現胃裡有個小東西。醫生告訴張伯:這很有可能是胃腸間質瘤。
胃腸長瘤,不就是胃癌、腸癌嗎?胃腸間質瘤是什麼?聽到“胃腸間質瘤”,張伯很是疑惑。
其實,有此疑惑的并不隻有張伯一人,這些年來,胃癌、腸癌的發病率與日俱增,但胃腸間質瘤的相關報道并不多,殊不知,這也是獨立于胃癌、腸癌且危害較大的癌種。今天,為了幫助大家答疑解惑正确認識胃腸間質瘤,39健康網請來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内科行政副主任、GCP中心副主任李健做出詳細解答。
胃腸間質瘤獨立于胃癌、腸癌
提到胃腸間質瘤,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高發病的胃癌和腸癌。其實,胃腸間質瘤雖然最常發生在胃、小腸,但是一種獨立于胃癌、腸癌的癌症。
胃、小腸是胃腸間質瘤最愛“躲藏”的部位,胃部中的間質瘤高達50%~70%,小腸中的間質瘤占據20%~30%,除了這兩個部位,間質瘤偶爾也見于腹膜、腸系膜。
至于其發病率,很難統計。曾經,有日本學者在100例胃癌患者死亡屍體解剖中做胃的連續切片發現,在35位患者中存在間質瘤,為此,他認為,胃腸間質瘤的發病率約為35%。其實,真正的胃腸間質瘤發病率并非這麼低,但是因為受限于胃鏡篩查的普及度,胃腸間質瘤的發病率缺乏統計。另外,許多胃腸間質瘤不會往惡性方向發展,甚至會有不少人終生攜帶胃腸間質瘤。
同時,與胃癌可能會胃痛、惡心、飽脹相比,胃腸間質瘤的早期症狀更為隐匿,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提防。
根據臨床調查研究,胃腸間質瘤不長在胃中,很多時候無明顯症狀,隻會在長到一定程度才會有反應。如果一部分患者會突然出現消化道出血并且找不到原因,就一定要警惕小腸間質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胃腸間質瘤一般看不到異常,也摸不到包塊,由于不易被診斷發現,部分患者确診時已為晚期。
所以,正常人群應該定期進行體檢,通過胃腸鏡排查胃腸間質瘤。
高危人群需定期進行B超檢查
如何定義胃腸間質瘤良性還是惡性?這一界定太難了。
胃腸間質瘤的惡性程度根據瘤體大小大緻分為:超低危(瘤體小于2厘米)、低危(瘤體介于2厘米—5厘米)、中危(瘤體介于5厘米—10厘米)、高危(瘤體大于10厘米);其中,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預後較好,接受手術切除後不易複發和轉移,而高危患者容易發生複發、轉移。
但是,在許多胃裡的間質瘤是良性的一輩子都不會發展,也有些小病竈會慢慢長大轉化為惡性。随着瘤體的增大,患者會表現出一些明顯的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痛、黑便和貧血等,但這些症狀也可見于其他消化道疾病,因此容易被忽視和漏診。為此,當遇到不同的間質瘤時期,我們都需要給予關注,特别是高危人群,更要時刻關注、定期随訪。
胃腸間質瘤發病率平均年齡為50多歲以上,因此,45歲以上的健康人群需要定期體檢,至少一年一次。此外,胃腸間質瘤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如果家中曾經出現胃腸間質瘤疾病的患者,也需定期進行篩查,至少一年一次。
一般認為,B超是診斷胃腸間質瘤的常見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超聲科醫生一般隻會檢查肝、膽,對腹腔不太關注,因而,确診胃腸間質瘤也需要超聲科醫生更加謹慎。很多時候,胃鏡檢查有助于發現早期腫瘤,通過内窺鏡,可以排查大部分胃腸間質瘤。
“手術 藥物”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受到胃腸間質瘤的威脅,但遺憾的是,大衆對這一疾病知之甚少,在首次就診的胃腸間質瘤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已發展成為晚期;有11%—47%的患者已發生肝轉移和腹腔轉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因此,後期的治療對于患者而言至關重要。好在,近年來,胃腸間質瘤患者的生存在已經有所提高,胃腸間質瘤與20年前相比,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年前,胃腸間質瘤治療主要依靠手術或者化療,平均生存期約一年半。然而,目前的手術、藥物治療水準在不斷提高,晚期胃腸間質瘤患者的生存期已經達到了5年以上。
從1.5年到5年,胃腸間質瘤患者生存率的提升也得益于藥物的研發,由于胃腸間質瘤患者術後複發很常見,尤其高危患者術後複發轉移率高達55%~90%。對于瘤體過大不能手術者,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先縮小瘤體,在适當的時機再行手術更為安全。
據悉,約86%的胃腸道間質腫瘤是基因突變所緻。目前的藥物治療對基因突變的胃腸間質瘤有很好的療效,手術後根據基因突變的類型,“搭配”合适的藥物療程,能鞏固治療效果,甚至達到治愈。
所以,總體而言,“手術 個體化藥物”是治療胃腸間質瘤改善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清風計劃##癌症離你有多遠#
看完以上内容,對胃腸道間質瘤,你了解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