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西周金文
古代西周金文
更新时间:2024-10-21 06:50:03

古代西周金文(西周登鼎金文象形)1

西周初期食器“登鼎”及銘文拓片(原器已遺)

■河南鄧州 許滿貴

商代晚期沿至春秋早期,鄧國的銅器鑄“登”字;春秋晚期沿至戰國,繁體“鄧”字出現在鄧國的銅器上。這些金文宛若一部徐徐展開的鄧國史,向世人描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魏·曹丕《典論·論文》)

二十世紀30年代,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著錄的《三代吉金文存》中就記錄了一件西周初期食器“登鼎”(見圖,原器已遺)。據其記載:該器通高20.4厘米,口徑16.9厘米;圓形窄薄沿,口沿上立耳一對,淺分裆,三條柱足,秀長細高;腹部滿工刻鑄雲雷紋填地、飾外卷角獸面紋三組,内壁鑄銘文二字:左邊為金文“登”字,右邊為象形祭祀“登”字。羅振玉以器定名“登鼎”。

今天簡體“鄧”字和繁體“鄧”字,源自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刻作“登”,上部“癶”字頭(祭祀)、中部“豆”字、下部“兩手”三部分組成。“癶”是兩足向上,表示升階進獻神祇之意;下部意為雙手捧着中間盛滿食物的“豆”,祭祀天地。《爾雅》:“豆,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笾(biān),瓦豆謂之登。”豆登,古代盛器,用作祭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五《豆部》:“豆,從癶、豆。象登車形。”卷二《癶部》:“登:上車也。從癶、豆。”卷六《邑部》:“鄧,曼姓之國。今屬南陽。從邑,登聲。”明代梅膺祚編通行字典《字彙》:“登,豆象形、相聲,豆即登”。而今見商代晚期、春秋早期的金文“登”字源自甲骨文。

鼎有三根立腿,兩隻提耳,是用來調和各種味料的寶器。盛行于商、周,被視為立國重器、政權的象征。主要用于煮盛食物或置于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登鼎”銘文左邊為“登”字,右邊為象形祭祀的“登”字,由“癶”、“子”和舉着雙“手”站立的“人”組成。稽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1571頁《子》字釋義:“古以子即幼兒為祭祀之屍,引申之子有祭祀之義,此時子當讀為祀,皆作子形”,“甲骨文蔔辭中的象形舉子,以行祭祀之形。”容庚編《金文字典》1860頁收錄10件銅器10 個銘文“子”字,與“登鼎”銘文拓片上的“子”字同類。

解讀“登鼎”銘文,可讀釋為登人祭祀、登氏族徽、登人登氏祭祀族徽。在沒有新的鄧氏族徽發現之前,理應作為鄧氏族徽的标志。檢索徐中舒編《甲骨文字典》、容庚編《金文字典》收錄的101個“鼎”字,不見“登鼎”上的銘文“鼎”字書寫方法,可見羅振玉以器定名曰“登鼎”。此鼎為鄧氏銅器鑄銘,鄧人舉“子”祭祀的形象,活靈活現在讀者眼前!左邊的“登”字為金文、右邊的象形祭祀“登”字,應是對左邊金文“登”字的象形注解。象形祭祀“登”字,是鄧國鄧人創造的特例象形字。

1964—1972年,洛陽北窯西周初期編号120墓内出土有“登觚”、“登卣”、“登爵”、“登斝”,銅器内鑄銘文曰“登乍尊彜”,故名“登墓”。羅振玉定名的“登鼎”與洛陽“登墓”出土器皆為西周初期,“登”字寫法相類。可知西周早期的鄧國貴族曾栖居洛陽。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