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青年才是時代好青年?新華社蘭州10月20日電題:陳國科:鐘情田野考古 破解中華文明密碼,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什麼樣的青年才是時代好青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樣的青年才是時代好青年
新華社蘭州10月20日電題:陳國科:鐘情田野考古 破解中華文明密碼
新華社記者何問
或許已經習慣了與安靜的文物打交道,陳國科不是一個話多的人。但每當談起野外考古發掘的經曆時,他的肢體動作會變得格外豐富,還會不自覺笑出聲來。他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那些外人眼裡的辛苦,執着地談論新發現帶來的驚喜。
今年42歲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國科出生在甘肅省平涼市靜甯縣——馳名中外的“中國蘋果之鄉”。黃土高原缺水,他卻見證了家鄉人在黃土旱塬孕育出“最甜的蘋果”,“咬牙也要把事情幹好”的信念也無形中融入骨血。
陳國科大學學的考古學,當時還是冷門專業。工作不久,他就擔當起重要任務,在2006年的全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中主要參與定西市臨洮縣戰國秦長城和張掖市山丹縣漢明長城的試點調查工作。從零開始,邊幹邊摸索西部地區長城特點及調查方法。
“參與田野工作越深入,我越覺得考古博大精深,逐漸感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不夠用了。”陳國科說。因此他萌生了提升研究能力的想法。那時河西走廊早期礦業遺址調查發掘剛剛開始,時任所長的王輝研究館員建議他試試科技考古。于是2008年陳國科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考古方向的研究生。
“科技考古為還原曆史提供了更多微觀線索,但那時這個領域還比較‘小衆’。”陳國科說。
文科生從事理工科研究何其艱難。陳國科每天至少花16個小時在學習和實驗上。他聽完了冶金、化學、材料等學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跟着老師一遍遍學習制備樣品、電鏡掃描、分析數據等實驗流程。
在學習時期,陳國科還承擔着張掖西城驿冶金遺址和肅北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發掘工作,幾年間在北京、張掖、酒泉三地往返奔波。
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自然環境尤其艱難。發掘工作最開始時,陳國科獨自在馬鬃山鎮找出并劃定了6平方公裡的遺址面積。第二年他領着兩個實習生開始了遺址發掘工作。
“那時經常是方便面還沒泡開,人已經睡着了。”陳國科笑着說。
辛苦終究沒有白費。陳國科和團隊在發掘過程中,又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發現了馬鬃山寒窯子草場玉礦遺址和敦煌旱峽玉礦遺址。一系列玉礦遺址的發現不僅揭示了我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一批集采礦、選礦、防禦等于一體的采礦聚落遺址,還表明甘肅地區的透閃石玉料很早就進入到甘肅以東及周邊區域,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陳國科自己也實現了從田野到實驗室全過程考古研究的突破。
走上領導崗位後,陳國科一如既往堅持苦幹。他帶領全所就1986年以來已開展的147項考古工作進行資料梳理出版。幾代人積攢的材料浩瀚如山,一個項目的文物資料就足以建起一座博物館。
陳國科帶着同事們一個一個項目“啃”。現已出版考古報告、圖錄、論文集17部。同時,他還借助VR等技術手段,探索複原遺址現場,“活化”曾經存在檔案裡的曆史數據。
“曆史不能鎖在櫃子裡。”陳國科說,讓當代人認識、感受曆史文化的魅力,是新時代賦予考古人新的使命。
十多年來,陳國科先後參與完成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50餘項,在絲綢之路考古、早期礦冶考古等領域頗有建樹。如今,他依然堅持每年到考古一線,動手翻土。在他的辦公室,曆史考古類書籍塞滿了兩面牆的書櫃。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文物保護部主任魏彥飛說,所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陳國科在身體力行告訴他們什麼是當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