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第一次看到這首詩,以為出自古代詩人之手,卻不知作者是當代揚州著名文人汪曾祺的《歲朝清供》。
二十四橋,謎一樣的存在。最早描寫二十四橋的詩文,是哪朝哪代?不清楚。反正,著名的南朝小品《蕪城賦》中,談到了生死榮華,富貴不過浮雲,卻沒有提到二十四橋一個字。最著名的二十四橋文字,得至于杜牧的詩。一輪來自大唐的月亮,從此高照在揚州城的上空。
像官帽一樣的造型
二十四橋是揚州二十四座橋的統稱嗎?不知道。如果是二十四座橋的統稱,不過進一步确證了古代揚州,是一座水網縱橫的城市。沒錯的。今天,我們已然看不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情景,一些地名還保留了曾經的水的故事。
今天的汶河路,便是當日的汶河填土而成。寬敞的汶河路,揚州交通主要通道之一。無法想象,假如這裡隻是一條河,怎麼辦?看過一張老照片,揚州地标文昌閣便是橫跨在汶河兩岸。寫到這裡,想起茅以升的“趙州橋”,想起“橫跨在蛟河兩岸”古老的石闆橋。文昌閣比趙州橋的跨度小多了。由此可以想象汶河的寬度。
轅門橋在今天人民商場一帶。今天,既沒有轅門,也沒了橋。三十年前,這裡是揚州最繁華的集中地。街道巷陌,縱橫交錯。那一座轅門以及橋,身在何處?如果“二十四橋”代表了揚州的二十四座橋,包括不包括今天小秦淮河上的各色小橋?
又一說,“二十四橋”,是第二十四座橋。作為水網城市,大運河、汊河、裡下河、長江,共同滋潤了揚州。水做的女兒,美麗不可言。水做的城市,一樣。今天很多江南古鎮的賣點,就是水和橋。周莊因為一幅“夢裡的水鄉”聞名,兩座像鑰匙一般的橋,橫豎搭頭,勾勒出水鄉獨有的風貌。
花團錦簇熙春台
揚州的二十四座橋,有沒有千姿百态的曼妙?譬如瘦西湖第一景“虹橋卧波”的大虹橋,古舊的青石闆,因溝壑縱橫被翻修,少了曆史的味道。但是高高拱起的造型,不改曾經的風采。同樣在瘦西湖裡,“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小紅橋,連接了徐園與小金山,卻用鮮豔的色彩,凸顯這座小橋的重要。
二十四橋,又名廿四橋。廿,不是揚州話,更像吳語軟腔。有關廿四橋的傳說,隐藏在隋炀帝到揚州的傳說中。帝後的遊船晃蕩到揚州西郊,楊廣看到一座小橋随口問橋名。某寵妃自告奮勇地起個二十三橋的名字。當時遊船上有公主、妃子二十三人,并稱二十三嬌。
古漢語中“嬌”“橋”同韻。楊廣很是歡喜。有太監報告皇上,說船上并非二十三嬌,有一個妃子有孕在身。橋名就叫了二十四橋。一座橋的說法,更為人說接受。在《揚州鼓吹詞》中有“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鼓吹詞”的說法,更像是解釋了杜牧的詩,少了詩的意境。
多少年前,瘦西湖“二十四橋景區”尚沒有。第一次聽說二十四橋所在地那天,興沖沖騎車一路找來,卻是一條大失所望的小河溝上最不起眼的一座小橋,無論如何無法與詩情畫意聯系在一起。是因為歲月的蹉跎還是詩意的期待共同造就了我的失望?不知道。
萬綠叢中一點紅
多少年後。瘦西湖有了熙春台,有了獨拱二十四橋。那座曾經的小橋與小河,有了與汶河一樣的命運。擴寬後的揚子江路與新修的念四路,為詩人筆下的“二十四橋”,留了痕迹。據《揚州畫舫錄》記載,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與當年的看到大差不差。
時代的發展,遠不是李白杜甫所能想到。杜牧的詩情,遠不是今天的我們所能擁有。從唐代到改革開放的一千多年,揚州有了無數變化,“二十四橋”有幸“沒有”變化。今人到揚州遊玩,無不去走走長二十四米,寬兩點四米,有二十四級台階,二十四幅雕刻的新二十四橋。
整個二十四橋景區,亭台樓閣互相輝映,整體建築風格與瘦西湖傳統線路大不相同。以五亭橋為分界線,一邊是南方建築的飛檐翹角,一邊是北方建築的雕梁畫棟。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是熙春台,因了當年乾隆皇帝攜母到揚州慶祝大壽所建。“春台祝壽”的佳話,今天依舊。遊人可以走進去登高遠眺,也可以坐下來聆聽。揚州的古筝古琴,可是非遺喲。
橋邊紅藥
這是熱鬧的二十四橋,屬于旅遊景點。每每走在橋上,腦海裡卻總是泛上姜夔過揚州而寫的《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開?”
紅藥不知為誰開,二十四橋,又是為誰風流為誰留?冷月無聲,橋亦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