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彜族火把節文化發祥地日都迪薩
文/火補舍日
内容摘要:彜族火把節既與遠古先民對自然火的認識和利用、而且把火當作神靈有關系。也和彜曆年一樣,與其科學的天文學和先進的十月太陽曆有淵源,故每年布久(太陽回歸)天過彜曆年,智久(北鬥回歸)天過火把節。其科學性在于前者與太陽回歸,後者與北鬥回歸之天文點對接,這是其它曆法無與倫比之處。而彜家群衆性的大規模的火把節文化則發祥于風光秀麗的日都迪薩。涼山東南部包括阿都在内的所迪地區,是自古以來傳承和弘揚以彜曆年和火把節為代表的本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最好的地區,之所以古有“阿都東伺日,阿列恒弄日,所迪史興日”的美譽,而今又成為了火把聖地、阿都故裡。
關鍵詞:天文曆法 阿都故裡 日都迪薩 火把文化 傳承弘揚
一、彜族先民對自然火的認識和利用
遠古時期的彜族先民,在漫長的生産勞動過程中逐漸地認識了自然火,并發明了多種取火術。火的威力很大,它可以給人類帶來好處,也會帶來災難。所以,先民對自然火既敬又畏,就把它當作火神來祭之。在認識的基礎上正确地利用火的功能和作用,為促進生産發展、生活提高、社會進步服務。
彜族先民對自然火的認識有多方面,這裡舉幾例。一是對火山的認識,既有民間傳說,也有彜文古典記載。如《勒俄特依》中的《雪子十二支》一章中的記載是:“遠古的時候,天上掉下祖神靈,掉在恩界基乃山,變成烈火在燃燒,九天燒到晚,九夜燒到亮,白天燒得濃煙沖了天,夜晚燒得光芒有萬丈。這樣的燃燒,為了人類起源燃,為了祖先誕生燒。”其實,這是對恩界基乃山等火山爆發的真實寫照和記錄。
二是對雷電火的認識,至今在彜族老人去世的追悼會上,長老在為死者緻“斯都那嘎”(悼詞)中,就有:“世上萬物皆有生也有死……如說森林不會死,不死也不真,若遇暴風雨交加,雷電擊中了大樹,引發了山火。”
三是用堅硬的大小兩塊石頭使力相擊時濺出了火星。彜文古籍《門咪紮節》是這樣記述的:遠古時候的阿妞舉烏(猿人)在山林中采集野果時,一到秋末冬初,軟的吃完了,硬果咬不動,有一老舉烏,大石上放果,撿來小石塊,敲呀敲硬果,敲出了果實,濺起了火星。”被濺起的火星與旁邊的“炜草”相接融,突然燃起了火,進而引起了一場森林火災。另一本彜文古籍《阿細的先基》說:“人們有了火,會把生的肉,燒成熟的吃。”
無産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在其《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說:“肉類食物引起了兩大新的決定意義的進步,即火的使用和動物的訓養。”火的使用還促進了先民們從森林中走出來,在草原或平壩上搭棚子,繼而修房子居住,逐漸地有了村落。每家每戶的居屋中心,都要建起由地坑和石條、石闆、鍋莊構成的火塘。其作用也很大,它成為了一個家庭或一個部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先民們認識了自然火,又認識了火可以為人類造福之後,又在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過程中發明了鑽木取火術,用燧石和火鐮相擊取火等多種取火術,還發明了利用火塘中的草木灰珍藏萬年火種的技術等。火被先民們當作防寒取暖、燒烤、煮食、照明的能源,防禦毒蛇猛獸和敵人侵害,攻擊敵陣的武器,冶煉金屬和打制工具、農具、炊具、武器的工具。
彜人的一生都離不得火,生在火塘邊,活着利用火,死後用火化,方能升天堂。之所以把火當作為既敬畏又崇拜的神靈。
二、彜族兩大節日淵源于天文曆法
世居于大西南的自稱為尼他稱為彜的彜民族,是祖國56個兄弟民族大家庭中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之一。例如其文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是唯一存活至今的一種方塊文字;其天文學是世界上很先進的天文學;其十月太陽曆是世界諸多曆法中最先進的曆法;其兩大節日即每年的彜曆年和火把節源于古老而科學的天文曆法法。
在遠古的時候,彜族先民們在漫長的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過程中,經過長期地、逐代地觀察宇宙天象之後,在認識基礎上,利用太陽、北鬥、月亮、銀河等星球與地球之間,具有一種自動或互動的規律,而且也有周而複始的周期的特點。于是,先民們尤其是其中的什聖阿智等天文曆法家,在創立天文學的基礎上,選擇太陽和地球之間自動或互動規律,最先創制了一部28宿星曆,後來又創制了一部18月太陽曆,然後又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一部十月太陽曆。方法是白天觀察太陽運動定冬夏,夜晚觀察北鬥運動定寒暑。每年中就在布久(漢義為太陽回歸,即日南至,十四節氣之冬至)天既祭祀祖靈又祭太陽神,後來簡稱為過年;在智久即石年弄史久(漢義為北鬥柄朝上指的星回天、二十四節氣之大暑)天過火把節。若用當今國際通用的公曆(古羅馬曆)來換算,就在每年的12月21-22日過彜曆年,在7月22-23日過火把節。也可稱之為陽回節過彜曆年,星回節過火把節。
至于“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彜族火把節日期”的說法,是農曆被漢朝作為國曆或皇曆之後的事,每年“公曆11月20日是涼山彜族過年日”的說法和規定,更是近30多年才有的事。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既偏離了彜族古代先進曆法十月太陽曆的原理,更與彜族兩大節日中的彜曆年與布久之天文點對接,火把節與智久之天文點對接和先進習俗毫無聯系。
令人欣慰的是,涼山東南部包括阿都在内的彜族所迪地區,至今還傳承和弘揚着本民族古老而又優秀的傳統文化。究其原因,該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确在社會發育和生産力發展程度比其它地區落後,是不好的一方面,但受外來文化沖擊的程度相對較少這一方面,又為該地區彜族傳承和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例如:一是該地區是1950年3月下旬才獲得解放的,之前的每一個支系或村落中,都有如原甘天地鄉老掃儉的日史阿則,坡史洛的阿列吉幾、原洛烏溝鄉壟峨的麻産烏丁等長老們,還傳承着老祖宗傳下來的白天早晚觀察太陽運動情況,夜晚觀察星象尤其是北鬥星回歸情況。解放後的小興場區夾鐵鄉飛添村的阿達爾博等長老也和前輩長老一樣。至今還有普基鎮文昌村的火補伍毅等長老也如前輩一樣。連筆者也對這方面略知一些。而觀測太陽運動的傳統方法也既簡單又科學,如在選定的天彭阙中以觀察者坐立點、山頭、太陽升暮點之三點一線。
二是至今彜族農村的群衆中,還有相當部分人,在為去世的老人靈魂超度,為子女婚嫁、建房開工、搬遷某地等對生存或興旺有着重大關聯的大事件,都與太陽回歸情況來作決策依據。
三是每年布久(太陽回歸)天過彜曆年,智久(北鬥回歸)天過火把節。
三、阿都土司家過年和過火把節習俗中隐含了十月太陽曆元素
該地區民間相傳,阿都土司家強盛的時期中,每年都于布久(太陽回歸,漢稱日南至,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天過年,過年所用的牲品有牛、豬、雞。過年的頭一天用5頭骟黃牛、5隻黃仔母雞來祭祀祖靈,這5頭牛5隻雞中包括着公母(雌雄、陰陽),隐含着十月太陽曆每年有5季,每季兩個月,5公與5母合為十個月的元素。
過年這一天用的牲品是36頭大肥豬,36這個數字隐含着十月太陽曆每一個月由十二生肖輪回三周的36天。
阿都土司家過年的時間都用5天或6天左右,布久前一天祭祀祖靈,布久天過年,當地彜稱科星,第二天央莫荷,第三天送祖靈,婦女帶兒童集體玩豬彎腳聚餐,第四天拜年,第五天賽豬膘,開展文體活動。拜年這一天,一是土司家派一子女帶着奴仆,用馬馱着豬膀、香腸、凍肉、美酒、糖果赴娘家拜年。土司家已嫁人的女子家也同樣回娘家拜年。回贈的壓歲禮有牛或馬或豬羊或銀元等。土司轄區内的土目、黑彜和白彜中的大富等都根據各家的經濟情況,提着半塊豬頭或一塊豬膘、美酒及土特産品來向土司家拜年。
過年祭祖靈由男性長老主持,主要意思是祈福納祥,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安康。文體活動主要有選定能手央莫荷(唱年歌)或組織各地選手比賽。有歌手唱阿都高腔,請藝人彈月琴、口弦、吹奏彜笛、馬布等。組織男性青年摔跤、射驽或土司跟蹤班(警衛隊員)舞刀弄槍軍事操演,鬥牛、鬥羊、鬥雞、賽馬等。
上述情況證明了阿都土司家的過年日期,所用牲品的數量和公母,都隐含着古老而科學的十月太陽曆元素。
阿都土司強盛時期的每年火把節(當地人稱為東伺)是一年中的第二個大節日,日期恒定于智久(石年弄史久,漢稱北鬥朝上指或星回天,也是二十四節氣之大暑)天。火把節一般安排三天時間過,智久頭一天,土司家用一頭骟牛、一隻黃仔母雞祭祀祖靈。舉行火把節的第一天,用一頭豬、一隻羊,若幹隻雞祭北鬥,祭火神,也讓土司府院内的所有人享用美食。傍晚天黑前打火把照内屋、倉庫、畜廄、院落、田畝。然後,土司府和周邊各家各戶,鄰村等火把如滿天星鬥落人間,既有星星點點,又有長長的火龍,最後都彙聚于火把場上,堆成一堆又一堆的大火堆。青年男女們的歌舞,姑娘們手拉手地圍成若幹東荷圓舞,且歌又且舞地為第二天的狂歡彩排着。小夥們也在一旁練摔跤,也有彈奏月琴者,孩兒們在一邊玩山鷹抓小雞,母羊護仔等遊戲,阿普和阿媽們也滿臉笑容地在一邊觀看着後生們的歡樂。
第二天,阿都土司府及其周邊十裡八鄉的群衆,都于上午從四面八方彙集到位于土司府不遠的天然火把場(也稱孜莫莫格頓,即土司府會場)舉行隆重的文體盛會,男性們組織摔跤、射驽、賽馬等體育和土司跟班軍事操演等活動;姑娘們30-50人手拉手地圍成若幹東荷圓舞池,唱朵樂荷、伊某項、若登、色呀、頂阿列等,以邊唱邊舞的方式,歌唱火把節,歌唱生活,歌唱幸福,歌唱未來。也有賽裝和賽美。
還有鬥牛、鬥羊和鬥雞的一次次精彩、驚險場面和歡呼聲,每一個競技比賽項目都隻設一個優勝獎,那時還設有當今一樣的冠、亞、季三個等級的獎項,優勝者由阿都土司家給予銀元、布品、頭帕、首飾、披氈等一定的物質獎勵。
阿都土司家過年過節的習俗并非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都源于古代先民創制的天文和曆法,尤其是十月太陽曆。
除了土司家而外,其轄區内的阿列、阿什、阿布、阿立、爾恩、博史、媽海等十五家土目;吉迪、幾恩、比補、吉博、莫什、吉妞、任兒、阿俄等十支黑彜以及衆多的白彜、阿家、嘎西五個等級之全民的年節習俗,在日期、祭祀、文體等方面,都與土司家保持一緻。而在節日所用的牲口上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等級與窮富差别了。如過年時,土司家用5頭牛5隻雞36頭大肥豬;土目或部分黑彜家最多用1條牛2隻雞3-5頭大肥豬;部分黑彜或白彜大戶人家用1-2隻雞和1-2頭大肥豬,大部分的白彜和阿加用一頭大肥豬,部分阿加和嘎西則一家一頭小豬,寡婦或單身漢就一隻雞。過火把節時日期、祭祀、祈禱納祥、文化體育等方面,全民包括土司、黑彜、白彜、阿加、嘎西都是一樣的。但是在用牲口上的差别就體現在一則爾比中,且很形象。如東伺的時候,“土司用骟牛、大富用骟羊、中戶用小豬、小戶用母雞,單身漢用雞蛋,寡婦用荞巴賴子湯”來祭祖靈或火神,但是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文體狂歡等方面,人口占全民90%以上的白彜、阿加、呷西是主力軍。
四、彜族火把節文化發祥于日都迪薩。
日都迪薩,是一個複合的彜語地名詞。其中,日都即山泉水,迪薩即高原盆地。複合而成的日都迪薩之義是:一個山泉水出沒的盆地式美麗高原。
日都迪薩位于涼山東南部普格縣東面與布拖縣在烏科山脈上的交界處普格一側。其海拔高度約3000米,四面環山,東、南兩面的山較高又遠,西北兩面的山較低而近一些,其面積約有10個平方公裡。盆地内的地形呈平原間有小山丘,偶爾也有幾個漏鬥。其植被是盆底部份有濕地水草和平原草場相間,半坡是草坡或灌木林相間,山上是原始森林和灌木林、個别地段的草原相間。一年中植被也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氣候而變化,四季都各具特色的美麗。
日都迪薩的神奇美麗之處還在于,在該高原盆地東面的馬布山腳下,有一處叫日姑爾(義為山泉水灣子)的小地方,排列着的四股大中小山泉水争相噴湧而出,然後在數百米的盆地草原上彙集成一條小溪,又在向西流去的過程中,與從東北面流來的另一股小山泉從濕地上增加了流量的小河集中而成為日都河。在一段盆地草原或濕地上形成了七灣八曲的美麗之河約一公裡之後,又在一段緩坡上,流成了具有若幹道瀑布之白水,然後又在凹形的日都菲史大溶洞面前形成淨流,繼而又被日都菲史大小兩個溶洞給吞沒了。很有趣的是,幹旱季節流量小的時候,河水隻供小洞喝,而雨季流量大或漲水的時候,大洞才有張開大口喝的份。
日都河象似西北高原上的塞外江南,而有出又有沒是其獨特之處,不是麼?它是二出二沒呢。例如:它被基乃山(老鷹山)下的日都菲史被大小溶洞吞沒之後,又出現于什麼地方?據說有一次,居住于日都迪薩周邊的長老們認為,西北面貢珞河周邊的也丁惹和瑪腦洞各有一股清泉湧現,日都河可能是其中的一股,但到底是哪一股說法不一。而其中的一位智者提議,找一些雞毛來測試的同時,派了幾個人分成兩組,去守那兩股山泉水口觀察的結果是,半天之後那些雞毛随着日都河出現于也丁惹山泉水口了。
随着國民經濟的發展,我縣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利用貢路河及其天然的落差高度,在西普建個2萬千瓦的西普電站時,又将貢珞河引到基珞基乃,建個水庫調劑枯或豐水期流量的基礎上,又讓以日都河為主的貢洛河集中流入大鋼管中,又從與機子的沖擊過程中閃出了火花,形成了電源,為促進我縣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提高形成了推動之力。
可喜的是,日都迪薩周邊的馬布、幾妞許等烏科山脈的高寒山地上,新近又在修通了水泥公路的基礎上,大唐等企業把許許多多的風電鐵塔和輸電塔以及坡面上的光伏發電場建立了起來,既與日都河及貢洛河的水電相融合而成為了清潔能源基地,又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各族人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大作用。那些風電、光電的設施還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與日都迪薩的風光相互融合而成更加美麗的風景名勝區。
五、關于火把節的傳說
在彜族民間關于火把節的傳說比較多,這裡僅舉兩例:
1、歡慶民族英雄火體拉巴戰敗了天神斯仞阿比,并号召全民用火把燒天蟲保豐收保生存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王恩梯古孜發現地上的人類,通過勤奮和努力,逐年地獲得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成就,嫉妒的心使他召集手下斯仞阿比、斯仞阿番等大臣們開會并做了想方設法地消滅人類的決定。
按照其計劃,先派遣了以斯仞阿比為首的一支隊伍下來人間,任務主要是除掉人間文武雙全又具有号召力的火體拉巴,然後實施其它破壞。他們經過僞裝分别混入人間調查後,知道了火體拉巴家的住處。
這批由天神斯仞阿比帶隊的天兵之行蹤也被火體拉巴知道了,因為不同區域的民衆都向他報告了情況,于是他也召集各部首領和部分勇士開了一個應對的會議,并如此這般做了一些安排和布署。
有一天,僞裝成訪客的斯仞阿比找到了火體拉巴家,但僅見一個老婦人在家,并在火塘上用大火燒煮着什麼飯而外,沒有看到火體拉巴。老婦人熱情地招呼客人上坐,也問客人從哪方來,做什麼?客人則反問老婦人,火體拉巴去什麼地方做什麼時,老婦人答:“我家兒子幹活兒去了”。聞到鍋裡冒出的香味,既餓又饞的斯仞阿比問“你在煮啥飯?”“哦,我在煮兒子最喜歡吃的飯。”老婦人作了回答後又熱情地征求客人意見道:“如果客人餓了的話,也可先吃的。”
在客人表示同意的情況下,老婦人用木瓢、木盆盛上一些“飯”端給客人吃。當毫不客氣的客人把盆裡的“飯餅”撿來一吃時,就發現這飯不一般,既有一定的重量又咬不動,再咬時就整落了其兩顆牙門齒。他邊流着血,邊把飯餅拿在火塘石上一敲一看,才知道那裡是飯餅,而是一些“鐵餅”。雖然憤怒之火已填胸,又礙于暫時不能暴露,但計謀之後由火體拉巴母親親自獨自實施的計謀,已經使斯仞阿比心虛地離開了火體拉巴家。
埋伏在對面山林中的火體拉巴等人,清楚地看見斯仞阿比朝着他們所在的地方走來了。等他走近時,火體拉巴扛着一根大圓木與之正面相遇。于是斯仞阿比問:“你知道火體拉巴在哪裡嗎?”“本人正是你找了多時的人。”火體拉巴的話音未落,斯仞阿比抽出寶劍向火體拉巴砍來。火體拉巴将計就計用大圓木左右抵擋而絲毫無損。當他将大圓木向斯仞阿比打去時,因用力過猛而打斷了一棵樹卻沒能擊倒敵人,斯仞阿比乘機鑽入了山林中。
聽見火體拉巴口哨一吹,埋伏于附近的勇士和民衆們,都在火體拉巴的指揮下,有的将整個山林包圍了起來,有的跟着火體拉巴在林中查找斯仞阿比。但他們找遍了山林、岩洞,都沒找到。火體拉巴鼓勵大家說:“這家夥不會走遠,大家繼續找”找呀找,終于有人報告,在一棵大樹洞前發現有人鑽入的痕迹。
義憤填胸的火體拉巴,用盡全力将這棵大樹連根拔起來,然後甩下懸崖。他們在崖下看清楚斯仞阿比已粉身碎骨了之後,“我們勝利了!”的歡呼聲響徹了山野……
過了半個月時間,原來和斯仞阿比一同下來的一些天兵,知道了一些烏鴉在那崖腳狂叫又進出,并找到了已經腐臭生蛆的斯仞阿比殘屍,他們回天宮向天王恩梯古孜作了斯仞阿比被火體拉巴打敗的報告。
惱羞成怒的天王,一計不成又施一計地命令斯仞阿番,帶着天蟲下人間把莊稼禾苗吃光,妄圖以此達到餓死人類的目的。
人間望着生長旺盛的莊稼,一片片地被天蟲吃光又不知所措,後來還是想到了英雄加首領的火體拉巴。火體拉巴召集各部落首領和一些勇士開會集思廣益之後,對策唯有借助火神的威力發動全民用火燒蟲了。于是,他如此這般地作了布署。
響應了号召之後,全民都紮火把、鏟草皮、砍樹枝,白天燒火堆用煙子熏天蟲,夜晚用火把燒天蟲,一連奮戰了九天九夜後,不僅把天蟲消滅了,還把天神斯仞阿比也燒死在火海中。
取得了兩戰兩捷勝利的民衆,從四面八方彙集到風光秀麗的日都迪薩,擡舉英雄火體拉巴歡呼之後,組織小夥子們摔跤、賽馬、舞劍、射箭等比賽,姑娘們手拉着手圍成30-50人為一圈的若幹圈既歌又舞。也有鬥牛、鬥羊的,非常熱鬧。到了夜晚,人們又打着火把狂歡,一會兒形成滿山遍野的火把,一會兒彙集成若幹條大小火龍,一會兒集中成一堆堆篝火,青年人手拉手圍火堆而歌舞。日都迪薩附近或周邊的各個山寨守家的人們,也打着火把迎合着,所以,一時間的火把、滿天星鬥與本來就秀麗的日都迪薩風光相輝映,使這裡變成了不夜天。
恰好,這是石年弄史久(簡稱為智久、漢義北鬥星鬥柄朝上又北指)的一天。從此以後,當地人民就興起了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歡節。這種習俗在這裡形成之後,不僅使日都迪薩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火把節文化中心,而且受之影響,周邊乃至所有的彜區,都選擇本地一處草原或平壩,作為天然火把場,于每年智久這一天歡度火把節。尤其是黑蘭阿都被朝廷冊封為涼山東南的土司之後,這方的火把節更火了。
2、紀念阿吉史洛抗婚成仙而興起火把節的傳說
相傳阿都土司轄區有15家土司和8支黑彜。其中的吉妞支吉妞阿吉,從拖覺那達遷住日都迪薩後,因為關于他家的兩個故事而出了名。
其中的一個故事是吉妞阿吉家行善積德的故事。說的是他家在日都迪薩東面的日姑爾(山泉灣)附近的一棵樹上,經常挂上一隻裝滿燕麥炒面的羊皮口袋,讓行人自舀泉水調來吃。一旦炒面被吃空了,又把它裝滿,人們尤其是受了實惠的人,都對吉妞阿吉家贊不絕口。
二是吉妞阿吉家養育了一個賢惠而漂亮的姑娘,名叫吉妞麼史洛,又因為是阿吉的女兒,故父女聯名為阿吉史洛。遠近的其它黑彜大戶家,派媒人前來提親者不少。但後來被居住于拖覺的莫什家用重金為其兒子訂下了這門親事。
可是,阿吉史洛不同意這門親事,因為一是她喜歡的對象卻是另一戶出不起重金的黑彜家兒子;二是從日都迪薩到拖覺那達的道路很艱險,既有豺狼、豹子和野豬出沒的山林,又有險峻的馬布菲奎山崖。于是她曾多次向阿達和阿姆提過不願嫁莫什家,退掉這門婚事的要求。但得到的都是訓斥和責罵。
臨近結婚之前的幾天内,阿吉史洛既不出門也不吃飯,哭成了個淚人,本來是遠近聞名的美女比原來削瘦了許多。出嫁這一天,被安排送親的既有叔父和舅舅,也有兄弟和鄰居男人們,還特别邀請了一位表哥來護理她。
當送親隊伍走到峨畢烏許和拖覺交界的馬布菲奎時,新娘子叫表哥暫時躲避一下,她要在林子裡解個手。但其表哥先是等了一杆煙的時間,後是兩杆煙的時間了也不見新娘走出來了。感到情況不妙的他在近處找了一下之後,僅見新娘子的一套衣服被挂在樹上而外,找也找不到,喊也無應聲。于是他趕快追上已下坡約數裡路程的送親隊伍作了報告之後,大家都走回出事地點,分頭找新娘子也不成。于是阿吉史洛的叔父和舅舅召集大家做出了三個決定:一是叫一個青年騎快馬回家報告情況;二是派兩個青年騎上快馬去拖覺莫什家報告新娘在馬布菲奎失蹤的報告,同時也表示歉意和要求派代表去現場看一看。三是其餘的送親人員兩人一組地繼續對馬布菲奎的密林、灌木林、山崖、山洞進行尋找。
娘家接到報告後,不僅是其父親和所有家人,也通知附近幾個寨子男女青年人,都上馬布菲奎及其附近尋找。找了一天找不到,第二第三天也派部分青年找呀找,也都既不見人影也找不到屍體。這樣一來,所有的人都認為阿吉史洛是被山神接走而成仙了。吉妞阿吉家已經為女兒辦了喪事。
過了十多天之後,在日都迪薩西面的日都菲史(大溶洞)之上的一帶灌木林旁放牧的幾位老牧人,發現那裡有許多烏鴉既狂叫又進出。走近一看,正是已經腐臭生蛆的阿吉史洛之死屍。
老牧人立即派一個小牧人去向吉妞阿吉家報告了情況,吉妞阿吉和夫人、親友以及鄰居們帶着衣裙、首飾、布匹等喪服和砍柴用的刀具等來到現場,确認了死屍,然後都懷着極度悲痛的心情把她就地火化了。
對阿吉史洛成仙或死亡這件事,一時間人們都衆說紛纭,盡管吉妞阿吉家已向拖覺的莫什家說明了真實情況,表示了歉意,還同意退彩禮錢物,但還是使其在外的聲譽影響較大了。親家表面上雖然坦然的說不怪吉妞家,也不肯因此接受彩禮的退還,但内心和私下還是有一些怨氣。
第二年的盛夏時季,深感心裡受到不小傷害的吉妞阿吉家,想與奪走他家愛女的山神作一番鬥争。作了一番精心地籌備之後,選擇智久(石年弄史久,漢義北鬥星鬥炳朝上指,也稱星回、二十四節氣大暑)天,召集當地或周邊的屬民們,集中到日都迪薩高原來,組織男性青年們舞劍、射箭、摔跤、賽馬、鬥牛、鬥羊,姑娘們都穿上盛裝,以村寨或支系為單位,30-50人手拉手圍成若幹圈,既唱歌又跳舞,還進行賽裝、賽歌、賽美……以當地全民的團結、友好、齊心的實力,向天神示威。從此,馬布山的山神感到害怕了,再也不敢接走人間的美女了。
這一種于每年智久天都在日都迪薩示威或狂歡的習俗,不僅在當地逐年的形成了下來,而且受之影響,周邊或全民族都據這裡的經驗,歡度火把節。
又過了幾年,吉妞阿吉覺得一是因為自家女兒之死使其原來在外的名聲不再,二是感到還是有些對不住親家莫什家。于是就以走親戚為名到普格和甯南交界的一個氣候較好,物産豐富的叫日土窪典的地方,作了一番調查之後,随之而搬遷住了下去。但當他家的經濟能力有所恢複之後,又在路邊的一股山泉旁邊,挂起裝滿炒面的羊皮口袋,供南來北往的行人享用。受了挫折之後又行善的吉妞阿吉家,又被更多的人稱頌。
六、普格是火把聖地
火把節和彜曆年源于遠古時期的天文和曆法。火把節文化發祥于日都迪薩。顯著特點有二。一是利用火把節和日都迪薩的優美風光,區位優勢,開展男青年摔跤、擊劍、射驽、賽馬、鬥牛、鬥羊;姑娘們30-50的圍成若幹圈圓舞池,既歌又舞,還賽歌、賽裝、賽美等文化體育活動;二是這裡的群衆對火把狂歡節的參與度和珍惜度很高,使日都迪薩每年到此參加文體競技或觀看的人多則5-6萬,少則2-3萬的規模,所以逐年地成為了火把節文化中心,這是其它地方所無法比拟的。
日都迪薩成為了火把節文化發祥地之後,受之影響,其周邊如飛姆波奧,波威山的冷拐波奧、姆且山下的布久基乃、布拖拖覺、特木裡、達基沙洛、布拖和甯南交界處的火基基乃等大小火把場也如雨後春筍一樣發展了起來。據筆者統計,僅普格一個縣的範圍内,從古到今共有新老大小天然火把場99個。
黨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後,日都迪薩及周邊的高山地區群衆,都逐漸地認清了而今沒有戰亂,也沒有瘟疫了。加之溝壩地區既有豐富的物産,又有方便的交通,還有繁榮的商貿,孩子讀書條件、醫療等諸多條件都較山區好。于是都相繼搬遷到溝壩地區居住。最近幾年又實行高寒山區民衆的移民搬遷等,所以日都迪薩是火把節文化中心的優勢已經不再。
根據溝壩地區人口逐年增多,必須解決好廣大人民群衆對文化生活需要的問題,普格縣委縣政府,乘着省冬旅會在涼山召開之東風,一面狠抓螺髻山和溫泉瀑布自然風景區的開發,一面抓南面縣城東郊的普基;東面西洛河流域的洛烏,西北面則莫河流域的古幾三個天然與人工相結合,布局也合理的火把場的建設,在一年多以内就建成交付使用。其中大型的普基火把場可容納8-10萬人次參加的火把場,洛烏和古幾各可容納5-6萬人次參加的中型火把場,還有如黎安咪色特孔、大坪吉史基乃、夾鐵阿列日嘎等一些邊遠鄉鎮可容納1-2萬的小型火把場。
筆者當時作為縣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縣旅遊指揮部副指揮長,既負責普基火把場的修建,又是舉辦普格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火把節歡度活動的主要策劃者和指揮者之一。受委托,曾為全州經濟工作會議選定的樣闆工程參觀現場,為州縣兩級領導介紹過經驗,主持過有十多萬人參加的火把狂歡節文體活動的開展。
普基火把場等大中小型火把場的建成,不僅滿足了本縣彜漢群衆對文化的需要,促成了螺髻山和溫泉瀑布等旅遊景區的旅遊文化的形成,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辦法,促進了全縣商貿,招商引資。也替代了日都迪薩火把節文化的功能。通過大辦了幾屆火把狂歡節,前來觀看或參與體驗,或采訪者不僅有本州和省内人士,也有全國各省市區乃至一些好奇的外國朋友,一時間内使新時期的日史普基的名聲大振而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火把文化之鄉。周邊如布拖、甯南、西昌、昭覺等一些兄弟縣市也學着普格建火把廣場、舉辦大型的火把狂歡節文體活動。如西昌曾數次舉辦過每一屆都有數百萬人參加的“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普格也都是分會場。後來,雲南楚雄、貴州大方、水城野玉海等地的火把節也熱鬧了起來。2019年7月,雲南省會昆明市,也以其市級名義在晉甯區兩個彜族鄉舉辦了昆明市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規模很大的火把狂歡節。
之所以,彜族火把節不僅和彜曆年雙雙成為了國家級非遺名錄,還成為了全國十大民俗節之一。更被外國朋友譽為“東方狂歡節”“最佳人氣節”。也是我國正在向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申報世界級非遺名錄的項目之一。
最近,普格縣又将火把節文化發祥地日都迪薩作為一處國家3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來開發,公路已經修通、遊客中心正在修建,一旦創建而成之後,這裡又會成為一處集自然風光和彜族文化于一身的旅遊寶地。
參考資料:
1、《勒俄特依》,四川民族出版社彜文版
2、《門咪紮節》,雲南民族出版社漢文版
3、《西南彜志》,貴州民族出版社漢文版
4、《彜族火把節》,朱文旭著,1999年7月,四川民族出版社
5、《火補舍日彜學文論集》,火補舍日著,2009年11月,普格縣發星工作室。申明:本文從普格文藝公衆号平台轉載,傳彜族文化和彜區發展。版權歸屬原作者和媒體所有,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與我們聯系進行删/改。特此向圖文原作者緻以敬意和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