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鐵士代諾
就像銅鑼灣隻能有一個浩南哥,在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背景下,具體到1588年這個特殊年份,英國與西班牙兩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國運昌隆”與“利益最大化”,正将或積攢多時,或臨時拼湊的籌碼,一個又一個地擺到一決勝負的賭桌上,每一個也勢必會在接下來的較量中,扮演起自己至關重要的角色。
這場“賭局”名為英西海戰,其中西班牙作為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的“衛冕冠軍”,手中握有“無敵艦隊”這樣豪橫的霸權級海上軍事力量。英國方面之所以敢于站出來叫闆,一來是自身實力不斷發展,已經積累了足以趕超的勢能;二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登基之後,提拔重用了包括約翰·霍金斯,弗朗斯西·德雷克等人在内的一批海上枭雄,這群女王的“海狗”不僅足夠忠誠,對于海洋事務的駕馭能力,更是成為了他們揚名立萬的本錢;最後,無論支持西班牙的傳統天主教權威,還是英國自宗教改革之後推行的新教,都視對方為“異端”,聖戰狂熱一觸即發。
最終其規模,堪比《海賊王》裡長達四卷單行本篇幅,無回憶,無談心,無支線劇情插入,純粹就是海軍與海賊之間,海賊與海賊之間各大高手輪番登場較量,拼個你死我活的頂上大戰,其精彩程度并不亞于最近稱霸微博熱搜的“針凡傳”事件。
“腿隻是裝飾,上面的大人物是不會懂得”
标題這句話,來自于《機動戰士0079》裡面夏亞的一句名台詞,雖然沒有腿并不影響吉翁号和RX-78之間互削人棍,但對于财團B來說,“無視大人物的想法,沒有腿的吉翁号”,和“考慮大人物的心情,把腿給裝回到裙子下面的完美版吉翁号”,都是模型市場上的一筆好買賣,隻不過夏亞口中的“大人物”是吉翁高層,而财團B心裡的“大人物”,顯然就是一邊掏錢,一邊罵街的膠佬了。
“腿隻是裝飾,上面的大人物是不會懂得”
1588年1月,當英國海軍在約翰·霍金斯的指揮下展開備戰工作,進行相應的戰艦升級改裝時,老牌軍官們忽然驚訝的發現,一直被自己視為“象征着尊嚴與威懾力”,高聳于船頭或者船尾的船長指揮用塔樓,居然正在被工匠們拆除,或是大幅縮減尺寸後,成為既沒有船長的尊嚴,也體現不出絲毫威懾力的“小型指揮室”。
蓋倫帆船
當時,英國海軍的主力艦由蓋倫帆船組成,相信《黎明之海》的玩家們對于這種船并不陌生,這是一種完全風帆化,并将船樓結構并入船體的船型,最初很可能是由葡萄牙人發明,到1570年時,它已經成為大西洋風帆戰艦的标準模闆。
霍金斯在原有基礎上做出改裝,他調整了龍骨與船寬的傳統比例,使得船身更加修長,減小航行阻力的同時,兩側可以裝載更多火炮。另外,他還在船身腰部鋪上甲闆,放置更多側舷炮,但代價是側面船舷護牆相對降低,也就使得水手們在戰鬥中失去了一定保護——這就好比在我們在窗戶底下加了一個凳子,站在凳子上,身體會更多更容易露出窗外。
當然,船長們最關心并不是水手們的安全,而是自己的原本高聳的塔樓為何被降低,而夏亞式的理由顯然不足以說服這群傲慢的“船上國王”。
蓋倫帆船
降低塔樓的原因,在于塔樓空有觀察視野的高度,但上面卻也隻能搭載輕型火炮和投石機等以殺傷人員為目的的武器,除非發生登船後的白刃戰,否則就是擺設,并且這個“擺設”還會在風浪環境下過度搖晃,影響戰艦的航行性能。
經過霍金斯一番努力(伴随着老将們的顔面掃地),英國的新式艦船不僅擁有了流線型結構,側舷的對艦船火炮也得到了數量上的明顯升級,“多炮台神教”雖然還要再過300多年才在軍迷中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異端”,但霍金斯對于“多火炮神教”的執行力,就像英國當初與羅馬斷絕關系,改信了新教一樣——說幹就幹,毫不拖泥帶水。
船上多放這種東西,難道他不香嗎?
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西班牙
讓我們再把目光轉向西班牙一邊,相比于英國方面攀科技的做法,西班牙在航海事業第一的位置上占據多年(暫時的神),拳打美洲原住民,腳踢東方奧斯曼,風頭一時無兩。
直到不久前,才因為“大意沒有閃”,而被德雷克突襲卡迪夫海港得手,隻是憑借守城的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頑強抵抗,才解了燃眉之急。
隻不過好運并沒有過多停留在西班牙人一邊,當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準備向英國正式開戰時,其艦隊總司令,曾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立下赫赫戰功,也是西班牙此役最大獲勝籌碼之一的聖克魯茲侯爵唐阿爾瓦羅·德·巴贊——大家不用擔心名字太長記不住,因為這位62歲的總司令在出征之前就已經死了。
守護卡迪斯城的英雄西多尼亞公爵,成為了新任西班牙海軍總司令,然而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三道費解的難題。首先是他的“Boss”,也就是國王腓力二世,在經過了此前德雷克的“騎臉輸出”後,心态已經快要崩了,無論貴族的氣概值,或是君王的冷靜值,此時都在國王的統治系統中降到了最低點。明知時節對本方海航不利,艦隊力量單薄,降智的過往腓力二世也要強行集結,不斷催促西多尼亞公爵盡快做好準備。
西多尼亞公爵
然後,被委以重任的公爵其實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風光,他原本曾拒絕了國王的任命,最終也隻是在腓力二世一再堅持,并保證“上帝一定站在你這一邊,海戰時英國人的船自然會被風浪打翻”,才勉強接下重任,但他也實地見識了西班牙艦隊在裡斯本港口集結時的混亂場景。
最後,當然就是公爵着手收拾“混亂場景”時的無助:瘋狂加速的籌備工作,導緻火炮和物質的忙亂搬運,一些船因為裝的太多而吃水過深,另一些則空空如也地飄在海上;由于分配工作不利,船長們不得不加入哄搶的隊伍,額外補充的軍械最為搶手,有些船搭載的火炮甚至超出了空間的允許,而某艘輕型帆船的甲闆上面,卻搭載了一門大型戰艦才能配置的巨型長重炮,其後果可能就是一炮下去沒打到敵艦,自己這條船先被大炮強大的後坐力給擊穿。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西多尼亞公爵上任後,至少讓一度陷入停滞的備戰工作又運轉了起來,那艘帆船上的長重炮,也很快就将和自己的“同類”火炮在戰場上見面了。
長重炮與冷兵器
直到英西海戰決出勝負之前,海戰依然遵循是炮擊之後,靠着登船展開冷兵器近戰作為主要打法,德雷克之前的成功海戰突襲,則在這個看似堅固的理論上炸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洞,讓英國海軍的威廉·溫特爵士發現了長重炮實戰時的潛在威力。
遠程重炮期初隻是地面部隊的守城武器,後來随着船隻越來越大,就有了搬上去操作的空間
在溫特接下來一個階段所主持的火力改裝工作中,基于新式蓋倫帆船的設計,減少了殺傷人員的輕型火炮,增加了能夠集火摧毀一整艘戰艦的銅炮,其中長重炮的炮管最長,發射的炮彈重量雖然從加農炮的30磅,降至了18磅,但卻擁有極高的射擊初速,以及大緻1000碼的恐怖射程,其實戰效果,大緻相當于你在中世紀騎兵的戰場上,身背一門肩扛式火箭筒。長重炮也因此被盡可能多的進行配裝,成為了英國軍艦的主要輸出火力。
說“盡可能多”,是因為長重炮雖然理論上很美,實戰也的确值得期待,但其産量,或者說出廠時的良品率,卻十分有限。相比與英國,西班牙使用的大多還是上一個“版本”的鐵制加農炮和半長重炮(“半”就意味着最重要的射程減半),這些炮尺寸偏小,炮彈多是2磅到6磅,而最高規格的銅制長重炮,所需要的制造技藝登峰造極,價格極高,因為與英國争奪海外殖民地,且一直處于被劫掠狀态的腓力二世屬實有些負擔不起。
射程加上對艦船直接造成殺傷,是長重炮的兩大賣點
經過為期4個月的備戰,英國在戰艦的機動力和火力上明顯強化,西班牙則勉強擺脫了主帥離世的陰影,湊夠了“無敵艦隊”理論上應該具備的陣仗。當時文獻記錄下一位西班牙艦隊軍官在出征前的私人談話,再被問及能否戰勝英國人時,這位軍官說道:
“我們為上帝而戰,上帝為我們安排好了一切,他會讓英國人面臨古怪的天氣,讓英國人頭昏腦漲,于是我們就登上船去,用勇氣和鋼刀拿下勝利。但假如上帝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展示奇迹,考慮英國人船更快,炮打得更遠,他們一定會待在遠處,用長重炮把我們轟成碎片,而我們呢?自然是毫無辦法。”
請問,這算是毒奶?功利奶?還是反向奶嗎?(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