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秦國之所以一統天下,商鞅變法居功至偉。然而,商鞅被車裂的結局,也讓後人唏噓不已。關于商鞅之死,《呂氏春秋》和《史記·商君列傳》都給予了清晰的記載,被秦惠文王殺害的。
至于原因,呂不韋和司馬遷各自記載的都差不多,“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孫鞅之行,欲加罪焉”、“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有這樣一個細節,病重的秦孝公欲将國君之位傳給商鞅。
可能有人會說,這完全是編劇虛構的。錯也,《戰國策》中有清晰的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莅政有頃,商君告歸。”如此重用商鞅,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幅提升,“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而秦惠文王也不是昏庸之主,為何他一上台就處死了商鞅?
傳統的說法是秦惠文王做太子時,與商鞅發生過多次沖突,所以繼位立即打擊報複。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實則是無稽之談。盡管商鞅殺了太子嬴驷的舅舅,又對他的兩個老師施加極刑,他對商鞅恨之入骨也實屬正常。
然而,秦惠文王殺了商鞅後,卻保留了商鞅變法,他深知變法對秦國意味着什麼。因此,說一位頗為作為的國君,為報複自己的一己私仇而痛下殺手,未免小看了秦惠文王。所以說,秦惠文王殺商鞅,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時代太久遠了,那是兩千多年的故事了。翻看最權威的史書《史記》,我們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迹。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給商鞅六個字的負面評價:“天資刻薄少恩。”
這六個字的意思是說,商鞅為人刻薄,不講人性,不講恩情,最終注定了他必死無疑。在筆者看來,這隻是司馬遷一家之言。商鞅之死根本原因在于,“徹底打擊了秦國宗室貴族的利益,秦惠文王殺商鞅一箭雙雕。”
司馬遷也提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最可以依靠的大樹,秦惠文王決定犧牲商鞅進而獲得宗室貴族的支持。也許,在決定殺商鞅時,秦惠文王也曾猶豫過,但在君權前面,一切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商鞅變法已經在秦國深深紮根,商鞅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商君列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