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制作燈籠心得?挂燈籠是春節傳統民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每年春節到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會張燈結彩迎接新的一年燈籠文化是一種特有的吉祥文化過年講究環境布置從而襯托出熱鬧、喜慶的氣氛,延伸出春節“八大紅”:福字、春聯、春條、鬥方、窗花、挂箋、門神、燈籠,其中,紅燈籠是“八大紅”中的壓軸紅,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純手工制作燈籠心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純手工制作燈籠心得
挂燈籠是春節傳統民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每年春節到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會張燈結彩迎接新的一年。燈籠文化是一種特有的吉祥文化。過年講究環境布置從而襯托出熱鬧、喜慶的氣氛,延伸出春節“八大紅”:福字、春聯、春條、鬥方、窗花、挂箋、門神、燈籠,其中,紅燈籠是“八大紅”中的壓軸紅。
制作燈籠可謂是一門流傳已久的老手藝了,制作出一個優質的燈籠需要繪畫、剪紙、紙紮、刺繡等多種手藝,所以制作燈籠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第一步:制作燈籠的骨架。燈籠的骨架決定了燈籠的形狀,是燈籠造型的基礎。傳統的燈籠一般都是用柔軟細長的竹枝或是削成條的竹皮制作骨架的。現在有些燈籠制造者也會選擇硬紙闆(将其裁剪成細條狀)或者竹簽(類似燒烤用的竹簽)這兩種東西做骨架,但是這兩種東西在結實度和柔韌度上都不太理想,所以傳統的制作燈籠老人都不會選用。由此可見這一過程的重點就是選擇合适的骨架材料,并保證骨架的穩定性。
第二步:制作燈籠的燈身。燈籠的燈身就是燈籠的外表,一般情況下,以灑金宣紙制作燈身為最佳,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也是不錯的選擇。在制作時,需要将宣紙裁剪,其裁剪的長和寬必須要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和寬。裁剪完成後,就可以根據喜好來設計圖案了。傳統的燈籠的圖案一般以書法、繪畫、剪紙為主。除了繪制圖案來增加燈籠的雅緻外,燈籠制作者常常還會在燈籠上下邊角處采用細長仿绫紙來鑲邊,這樣看上去會更加典雅美觀。
第三步:制作燈籠的光源。傳統燈籠是在燈籠内部放入一根不同的蠟燭即可,這類燈籠一般都是放置在室内。現在大多數燈籠都是放置在室外或者街道上,所以大多是都是使用電來提供光源,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普通燈泡和電池制作光源,也可連接電線使用LED燈等制作光源。具體選擇何種光源,則是根據實際需要來确定的。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就可以完成了,隻是不同的燈籠需要不同的燈身來體現,而不同燈身的燈籠也需要不同的形狀的骨架來支撐。
在山東濱州,有這樣一批會紮燈籠的老手藝人,他們用葦篾作為手紮燈籠的主要材料,在秋天割下蘆葦葉鞘,經過精心挑選後,把蘆葦切成半米和一米兩種規格的小段,再用破篾工具将葦子分出幾股葦篾。由于破好的葦子缺少水分,還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葦篾泡得柔軟時,才可能紮燈籠皮。僅僅準備材料的時間就已經如此長久,紮制的過程更是耗時。
制作一個手紮燈籠,首先要使用特定的工具将葦子分出幾股葦篾,再以14條葦篾分為兩兩一對,交織編錯,紮好燈籠口,套上稍短此的葦篾做燈籠腰。通過“壓一挑一”的方法将原本散着的長長葦篾編成菱形的小格子,等三道腰都編好之後,燈籠的雛形就出來了。
經過了這麼道工序,出現的還僅僅隻是雛形,随後還需要将已經出型的燈籠套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把燈籠的上口調成适當的大小,把中間的葦篾撥到适當的位置,然後再取下依照上面的規格編燈籠的下口,如此一來可保證燈籠的大小一緻。最後制作好的燈籠皮上,用畫好花樣的玻璃紙在中間一卷一纏,兩頭用彩紙一包,一個手紮燈籠就完成了。
這樣一個精細複雜的手紮燈籠,一個鐘頭也就能編四五個燈籠架,再加上湖紙等工序,一天能紮大約40個燈籠。如果是大一些的,一天僅能制作一兩個而已。
在山東濱州,正是因為老手藝人對傳統民俗的堅持,才使手紮燈籠這一技藝得以傳承、傳播,從而被世人知悉、認可和欣賞。
在北京,天安門前8隻紅燈籠,要七個傳統藝人忙上半個月才能完工。每當過年,大街小巷、政府企業單位總是挂起紅紅的圓燈籠辭舊迎新,但鮮有人知道這些紅燈籠都出自“文盛齋”的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如今的紅燈廠早已不見昔日輝煌,固守傳統的手工制燈者寥寥無幾,這項傳統民俗技藝面臨失傳窘境。
按照傳統制法,紅燈籠為竹制結構。随着竹子價格上漲,2000年後有燈籠生産廠家開始使用鋼絲制作骨架。因成本低廉,制作工序簡單,不久風行于燈籠行業。如今的燈籠商鋪,鋼絲骨架燈籠、棉布燈籠比比皆是,傳統竹制燈籠幾乎銷聲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