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
油茶籽油的最大特點是其脂肪酸組成與橄榄油很接近,故又被譽為“東方橄榄油”。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屬的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别名茶子樹、茶油樹。與生産茶葉的茶葉樹有幾分相似但不是同一樹種。油茶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區,其中湖南産量最大。印度、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也有種植,但産量較少。可以說,油茶是中國特有的油脂資源。油茶樹種植于少污染的山區,不破壞植被,化學品使用較少,是非常環保的。近年來,随着我國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油茶産業備受重視。2010年初,中國國務院發布《全國油茶産業發展規劃》,旨在推動油茶種植和油茶籽油的生産。該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茶油籽油年産量将由現在的26萬噸提高到250萬噸。
油茶樹的果實叫油茶果。成熟的油茶果為卵圓形,表面生有絨毛,它由茶包(外面的包殼)和油茶籽構成,一個茶包裡面有1~4粒油茶籽。油茶籽呈橢圓形或圓球形,長約2.5cm,又由種皮(茶籽殼)和種仁(茶籽仁)兩部分組成。茶籽仁為淡黃色,含油率為40%~60%。除油脂外,茶籽仁還含有9%的蛋白質、3.3%~4.9%的粗纖維、22.8%~24.6%的無氮浸出物以及8%~16%的皂素。皂素是一種有毒物質,可引起血液中紅細胞溶解而使動物中毒。皂素還具有苦澀味和辛辣味,口感極差。所幸皂素是水溶性物質,通過精煉容易去除,故在合格的油茶籽油中含量很低。此外,茶葉樹的種子(茶葉籽)也含有油脂,茶葉籽仁中含油70%左右,亦可用來制油,精煉後可以食用。茶葉籽油的脂肪酸組成與油茶籽油相似,也是一種富有營養的食用植物油。
油茶籽油又名山茶油、野山茶油、茶籽油等,色清味香,是我國傳統食用油之一,在我國曆來屬于皇家貢品。許多古代醫書也都記載了茶油的食療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嗽、去疾垢……”;《本草綱目拾遺》說,茶油可潤腸、清胃,解毒殺菌;《農息居飲食譜》中有“茶油潤燥、清熱、息風和利頭目”;《随息居飲食譜》對茶油更是贊譽有加,“茶油烹調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澤發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故諸病不忌。”
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組成與橄榄油十分相似。根據我國油茶籽油國家标準(GB 11765-2003),油茶籽油中各種脂肪酸含量由高到低分别為油酸74%~87%、亞油酸7%~14%和飽和脂肪酸7%~11%。其特點是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的含量甚至要超過橄榄油,但ω-3型多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含量很低。此外,油茶籽油也含有維生素E、胡蘿蔔素、礦物質以及角鲨烯、油茶皂甙、茶多酚等植物化學物質。茶多酚具有優異的抗氧化性能和顯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茶多酚可直接與自由基反應,抑制脂質過氧化;茶多酚還可增強抗氧化酶類(如SOD)的活性。除抗氧化作用外,茶多酚還具有抗癌、抗動脈硬化、抗菌、抗病毒、抗輻射等多種有益作用。因此,整體而言,油茶籽油也是一種營養品質較高的食用植物油。其營養品質與精煉橄榄油相當。正因如此,油茶籽油也常常與橄榄油相提并論。中國衛生部在2007年8月發布的《防治血脂異常與心肌梗死和腦血栓知識要點》中特意推薦,“用橄榄油或茶籽油代替其他烹調用油”。
茶籽油的制備主要有機械壓榨法和溶劑浸提法兩種,有時也可兩種兼用。目前比較常用的是在茶籽經清理、脫殼、蒸炒後,用榨油機進行壓榨,機榨出來的毛油經精煉(過濾、脫堿、脫水、脫臭等工藝)獲得“壓榨成品油茶籽油”。機榨後的茶籽餅中一般含有7%~9%的殘留油脂,再用有機溶劑(6号溶劑油)進行萃取,之後經精煉後獲得“浸出成品油茶籽油”。 根據油茶籽油國家标準(GB 11765-2003),壓榨成品油茶籽油分成一級和二級,浸出成品油茶籽油分成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烹調時一般建議選用一級和二級油茶籽油。該标準還要求,油茶籽油要在标簽上注明是“壓榨”還是“浸出”,一般認為壓榨油茶籽油更佳。
精煉油茶籽油澄清透明,顔色淺黃至深黃,風味良好,耐儲存,耐高溫,煙點高(不易發煙),适用于普通烹調及煎炸。油茶籽油也用來生産氫化植物油,主要應用于茶葉制造業的“制茶專用油”。因其味道與茶葉相近,不會影響茶葉固有的味道。此外,油茶籽油完全可以替代橄榄油用于化妝品和護膚品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