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倡導人們更多關注早産兒的生存與發展,采取有效行動,降低早産導緻的疾病與死亡風險,201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将每年11月17日設立為世界早産兒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在2016年将“有愛,有未來”設立為世界早産兒日中文永恒主題,旨在呼籲全社會關愛早産兒及其家庭,提高早産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2021年世界早産兒日重點為“母乳喂養,助力健康”。以下呈現的是早産兒系列科普文章《比預産期提前出生的寶寶都是早産兒嗎?》
作者簡介
宋文萍 新生兒科主任 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渭南市管拔尖人才,渭南市新生兒科首席專家,渭南市新生兒疾病質控中心主任、兒科質控中心副主任,從事兒科臨床工作35年。擅長新生兒複蘇、休克、驚厥、心肺功能衰竭及兒科危重症的診治。
在門診常常聽到寶寶家長告訴醫生:“我的寶寶是早産兒,因為孩子出生時還不到預産期,離預産期還差兩周呢。”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并非所有沒到預産期出生的寶寶都算早産,從醫學的角度說,隻有出生時胎齡小于37周(≤259天)才定義為早産兒。我國是早産兒大國,每年約有1000萬早産兒出生,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早産寶寶過早來到人世間,但他們并沒有充分做好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準備,因此各個器官和系統都還沒有發育成熟,胎齡越小的早産兒發育越差。
醫學上将出生體重低于2500g的新生兒稱為低出生體重兒,将出生體重在1000-1500g的新生兒稱為極低出生體重兒,将出生體重小于1000g者稱為超低出生體重兒。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的早産兒越容易生病,尤其是胎齡小于32周、出生體重小于1500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這些早産兒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
早産兒由于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皮下脂肪少,不能穩定的維持正常體溫,生後可出現體溫不升,因此一些早産寶寶常需要在暖箱中保暖才能維持正常體溫。
早産兒由于肺發育不成熟,生後可出現呻吟、呼吸困難、哭聲低微,常常由于肺裡缺乏表面活性物質而導緻呼吸窘迫綜合征,這些寶寶需要住院治療,給予一定的藥物或呼吸機呼吸支持來幫助寶寶渡過“呼吸關”。
早産兒由于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容量小,生後吸吮和吞咽能力差,有些早産寶寶生後不會吃奶、奶後易嘔吐、腹脹,這時就需要住院,給予輸注靜脈營養液維持能量,保障生長發育,通過醫護人員精心喂養才能度過“營養關”,直到寶寶自己會吃奶而且吃的量足夠時方可出院回家。
早産寶寶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免疫細胞少、抗體水平低、皮膚粘膜薄嫩,很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這時除要加強母乳喂養外,還應該注意适宜的環境,照護者做好手衛生,注意寶寶口腔及臍部的護理,按程序預防接種,幫助寶寶渡過“感染關”。
出生胎齡越小、體重越低的早産兒出現上述問題的幾率會越高,不過家長也不要過于擔心,絕大多數早産寶寶能闖過各種關卡,順順利利的出院回到爸爸媽媽的懷抱。出院後請按照醫生囑托,盡量喂哺母乳,定期來院随訪,做好生長發育曲線監測,了解體格生長發育情況,做好視、聽及神經功能的評估。(新生兒科 宋文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