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劉禹錫作《竹枝詞二首》,當時劉禹錫任夔州刺史,就是當今的重慶奉節,《竹枝詞》本是巴蜀地區民歌曲調,描寫的都是當地風土人情,男女愛情,每逢年節人們還要舉行歌唱大賽,一邊唱一邊跳,劉禹錫到夔州後,采用了這種曲調,運用詩人的浪漫手法,創作出“新竹枝詞”。
竹枝詞二首·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一首描寫愛情詩,從前兩句詩意可以看出,是一個妙齡少女,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聽到她心愛的情郎在岸上唱歌,産生了強烈的内心活動。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寫景起興,我們說詩歌的創作手法有賦、比、興,賦是内心感發的力量直接傳達出來;比是比喻,内心先有了情感,再通過外界形象作比;興則是先有了外在形象,使内心有了感發的情感。這裡詩人雖然沒有明寫是何種情感,但接下來第二句“聞郎江上唱歌聲”傳遞出了一種情思,再回頭看第一句,春江楊柳正是少女春心萌動的象征。
先用少女眼中所見的春景,暗含春心,再聽見情郎的歌聲,這可少女春心就快要噴發了。第一句寫景看似多餘,實則不可或缺,你不能一上來就聽到情歌、看見情郎,然後沖上去就抱着啃,那就不是少女含情了,是母豬發情,少了一分含蓄,就少了十分美感。
有春江楊柳,有情郎歌聲,萌發了少女青春期的悸動,心緒必然是起伏難平的,接下來該怎麼辦呢?詩人說“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是兩首詩的名句,曆來為人稱道,妙在哪裡?
妙在雙關,借春天多變的天氣,諧音雙關,以“晴”寓“情”,一讀大家都懂,但你一般人就是寫不出來。“東邊日出西邊雨”這是很常見的春日天氣,我還見過街對面下雨,街這邊放晴的“奇觀”。“道是無晴卻有晴”,那邊下雨這邊日出,你說是不是晴天吧,它又有晴天的陽光,你說是晴天吧,它又在下雨。少女心中非常糾結,你說情郎是對我有情吧,他的歌聲誰都能聽見,你說他對我無情吧,可我分明感受到他每一個字都是為我而歌。
這是一種非常含蓄的情感表達,取眼前所見之景,所聞之聲,把少女那種微妙的心思表達的十分活潑生動,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的悸動,面對喜歡的人,那種捉摸不透,過了十多歲的年紀,就再也不會有了。
你看劉禹錫的雙關真是非常巧妙,既寫了江上的天氣忽雨忽晴,又寫了少女對無情、友情的忐忑,那少女最終到底有沒有弄清情郎的心意呢?我認為是有的。道是無晴卻有晴,“卻”是轉折,從無情轉到有情,落到一個“有”字上,心中的忐忑不安、捉摸不定就全部解開了,所以我們讀這首詩,會感到歡快,别小瞧一字一詞,真是非常有講究的,你若把這句詩反過來,“道是有情卻無情”,有無兩個字調換個位置,情感就變了,重點落在無情上,就有了幾分悲愁。
在民歌中,包括一些俗語、民諺中,用諧音雙關的例子非常多,詩人也非常喜歡玩這種文字遊戲,每每讀來都會會心一笑。
比如李商隐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絲”諧音“思”,就說對一個人的思念,就如同春蠶吐絲,直到死去才會停止,這是何等的深沉的思念,不必你單純說“我想死你了”來得更含蓄,但是更美,更深嗎?
又如李白詩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柳”諧音“留”,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率最高的諧音梗,古人在離别的時候,都會折柳相送,表達不舍和思念。
再如陸遊詩句“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句詩“風雨”雙關,一是實指夜裡的風雨交加,二是暗指時局動蕩,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用諧音雙關的手法,用含蓄表達情感,非常符合中國人骨子裡的思想,劉禹錫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他把這種含蓄的技巧,使用得非常新穎,把少女情思描寫得淋漓盡緻,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