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位父母都是充滿期待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期待他們學到知識和本領,期待他們成才,期待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期待他們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可是,很多時候往往會事與願違。
父母滿懷欣喜地把孩子迎回家,卻發現自己的孩子沒個學生的樣子:千催萬催才去寫作業,寫作的時候東瞅瞅西看看,字寫得歪歪扭扭,口算題能錯一半,那麼簡單的題目講多少遍都不懂……總是惦記着喝水、吃零食、看電視和玩耍,獨獨不愛學習。于是,家長們漸漸失去了耐心,最後身心俱疲,甚至開始懷疑人生:孩子為什麼這麼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當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
對于很多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還處在一個适應期。上課的方式、學習内容和課後作業等都和幼兒園差别巨大,孩子可能懵懵懂懂的,還在一個适應的階段。對于适應期比較長的孩子,這個過程更加考驗父母的耐心。
有一些孩子字寫得不好,坐姿和握筆姿勢都沒問題,孩子自己也很努力,可是還是寫不好,這很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小肌肉群還沒發育好,導緻他們的手部力量不足。
所以,對于低年級的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耐心,以及有效的幫助,不要給孩子提太高的要求,注重孩子能力的提升,不要隻把關注點放在分數、成績上面。
有的孩子在數學計算中總是出錯,同樣的一道題,換個樣子就不會做了,這和他們的思維能力有關系。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2至7歲的孩子處在前運算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導;7至11歲左右的孩子處在具體運算階段,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受思維具體形象性地束縛,邏輯推理需要依靠具體形象做支柱。家長不要高估他們的思維水平,在輔導時要借助具體的事物。
其次,他們的學習體驗不好,這主要是周圍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家長造成的。
一個班裡,學生的能力和發展水平不同,成績難免有高有低。老師們大都喜歡成績好的孩子,經常對他們進行表揚,甚至表現出偏愛。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受到了一些指責,或者内心深處會和同學進行比較,産生落差。
有的家長很注重孩子的成績,但是孩子的成績又不太理想,父母給的無論是指責和批評,還是失落和歎息,孩子都會感覺到壓力。在輔導作業的過程中,父母不時地對孩子指指點點,也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和煩惱。導緻他們一想到學習,就會産生自卑、難過、委屈、生氣等不良情緒。長此以往,就算換成大人,也不會喜歡學習的。
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對于孩子的進步點要多多鼓勵,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産生愉悅和成就感,樹立自信心。
最後,孩子不了解學習的意義,不知道學習為了什麼。
現在的孩子大多衣食無憂,父母有的時候告訴他們要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等等。這些對他們來說很遙遠,或者沒意思。他們可能會想:現在不是挺好的嗎?将來我随便找個工作都能養活自己,幹嘛這麼辛苦呢?遙遠的虛無的未來遠沒有眼前的遊戲和電視有吸引力。
學生生活的環境本身就很單一,如果讓他們覺得隻有現在好好學習,将來才能怎麼怎麼樣,他們的未來被分數和名次牢牢綁定着,他們倍感壓力的同時,也會感覺到無聊。
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人生理想和目标,并讓孩子的理想和眼下的學習聯系在一起。同時要注意的是,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棄自己的自以為是。孩子将來想當一名優秀的科學家固然值得稱道,如果他想成為一名快樂的蛋糕師,不是也值得欣喜嗎?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