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局長~用娘心調查育兒知識問題,為寶媽們撥開育兒道路上的迷霧,真相隻有一個!一定要持續關注局長哦~
春天,萬物複蘇的季節,也是孩子長高的黃金時期!
家長對孩子的身高焦慮不亞于年輕人的外貌焦慮和工作焦慮,最近刷某書總能看到孩子跳蹦蹦床長高多少厘米的推送,贊藏還不少,局長很疑惑,跳蹦蹦床真的能長高嗎?
圖源:網絡截圖
除了蹦床,還有逼孩子每天跳繩和報運動增高班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刮起了跳蹦床、跳繩、打籃球、摸高就能長高的風氣,但事實上真如此嗎?
1
跳蹦床、打籃球、跳繩
能不能讓孩子長高?
跳蹦床、打籃球、跳繩并不能長高,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表明運動和長高有直接關系,人的身高70%-80%是由基因決定,而剩下的20%-30%取決于成長環境。
跳蹦蹦床不僅不能助長孩子身高,如果跳的姿勢不當輕則是髋關節創傷性滑膜炎,重則脊椎受損導緻癱瘓。
圖源:微博中國警方在線
大家之所以追捧這類運動,是覺得彈跳的時候能刺激骨骼生長,還有因為對籃球、跳高運動員的身高刻闆印象,以為他們是因為這個運動而長高的。
但事實上,這些運動對身高本來就有高要求,所以選拔的時候會選擇有身高基因優勢的人。
2
運動的好處
不過彈跳運動對孩子的長高的确是有一定幫助,有研究發現,适度地、間斷性地壓縮或伸展生長闆,有利于骨骼的發育生長。
除了促進生長發育外,運動對于孩子還有哪些好處?
▲預防近視
戶外運動能預防孩子近視,是因為在戶外孩子能接觸到更多的陽光,可以幫助孩子産生多巴胺,這個多巴胺能夠控制眼軸生長速度,從而防止近視的發生。
▲提高記憶力
有學術文獻揭示,體育運動可以提高兒童青少年的腦細胞活性、改善大腦結構,從而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提高注意力和專注度
美國疾控中心對美國兒童的體育鍛煉和學習成績間的關系做了數據研究,發現運動能改變兒童的注意力和專注度。
▲提高認知能力
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發現,運動能力強的孩子,記憶和信息處理速度都更好,而東芬蘭大學研究也發現,在小學運動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在之後閱讀和數學能力也比其他孩子差。
▲增強免疫力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數據顯示,鍛煉能促進良好的血液循環,使免疫系統的細胞在全身自由活動,有效地完成免疫任務。
▲改善睡眠質量
孩子有個好睡眠對于長高也是很有好處的,深度睡眠有利于生長激素的分泌,白天适當地運動可以消耗幫助孩子睡得更香!
▲改善骨骼肌和鍛煉肌肉
增強孩子體内的新陳代謝加速,加速血液循環,使骨骼和骨骼肌獲得更多營養。
▲增強自信,培養社交能力
團隊協作的運動可以培養孩子主動結交朋友,加強孩子的社交意識。
3
想要長高?這些運動可以安排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生長發育有三個黃金期:
嬰幼兒期(0-3歲):出生第一年能增長25cm。
兒童期(3歲-青春期):每年能長高5~7cm。
青春期:男孩身高能增長28~30cm,女孩增長25-28cm。
所以家長們要抓住這三個長高黃金期,這些運動有利于骨骼健康發育,局長給大家安排上~
1、彈跳運動
跳繩、摸高、跳高、單雙足跳,這些運動對于身體的協調性要求很高,可以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平衡性和下肢力量,而且彈跳時會對下肢骨骼産生的壓力,促進軟骨生長。
2、全身性運動
羽毛球、籃球、跑步、排球等全身性運動,全方位刺激骨骼,同時還鍛煉了孩子的心肺功能,肌肉的對抗能力和下肢力量,增加血液循環,改善骨骼營養。除了調動全身機能外,對于孩子的反應力、敏捷度和判斷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3、伸展運動
遊泳、引體向上、健美操、壓腿、健身操等伸展運動,全身可以得到舒展牽拉和鍛煉,可以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鍛煉心肺功能和提高心血管系統機能,增強體質。長期遊泳的孩子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指标較高,不容易生病。
注意!家長不要強制孩子運動并加大活動量,運動強度太高反而會增加孩子的關節負擔,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還有家長如果隻讓孩子做單一的運動,效果并不大,全身性地運動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生長發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3-5歲兒童每天至少要有3小時的運動,6-17歲兒童和青少年每天需要至少60分鐘中到高強度的有氧運動。
各年齡段運動安排:
圖源:自己做的
4
各年齡段标準身高表
這是局長整理的各年齡段男女孩标準身高表,家長可以按照表中的數據查查孩子身高發育情況,如果數值偏差太大,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以免骨骼閉合從而錯過長高時機。
圖源:自己做的
最後說一下,想要孩子長高,不要隻顧着做運動,長高還需要充足地睡眠、營養全面的飲食和良好的心态。
不管是運動還是飲食,都隻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代替任何治療,面對有矮小症的孩子還是需要去醫院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所以家長們也不要寄予過高的期待,放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身高,以免給孩子帶來壓力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快,趁着春季長高黃金期趕緊帶娃運動,相約一場春日親子時光吧~
好啦,今天的調查局就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由媽媽網獨家專欄「媽媽調查局」特約供稿,版權歸媽媽網所有,如果想轉載,請聯系我們取得授權。
本期編輯: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