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是向往和親朋好友團聚的日子,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是1076年中秋節在密州時所作。蘇轼曾經希望要求調任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1074年蘇轼到密州當差,到密州後,這個願望仍然無法實現。1076年的中秋,作者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篇名作。
你有多少個中秋節沒有回家陪爸爸媽媽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了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一家人團圓、美滿。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吃月餅的由來吧!
古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為讨伐北方突厥,平定叛亂,派手下大将李靖率兵征戰,結果大勝。在八月十五這天李靖攜衆将領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長安城内外燈火通明,鑼鼓鞭炮響連天,軍民載歌載舞,通宵暢飲。當時有一個吐蕃人到長安通商,特意向皇上獻月餅祝大捷。唐太宗李世民接過裝飾精美的餅盒後欣喜萬分,他取出彩色圓餅,指着遠在天邊的明月說:"應将胡餅邀蟾蜍”,随後,将月餅分給了文武百官。也有野史記載唐太宗嫌月餅原來的稱呼胡餅不好聽将它改為月餅,從此,中秋吃月餅的風俗便流傳下來。
相傳在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十五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月餅象征着團圓,是中秋節的必備佳品。晚上,人們還會吃一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