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插畫設計圖?作者:韓娴數碼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插圖的繪制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傳統的架上手繪插圖似乎在走向沒落數碼插圖真的會取代傳統插圖嗎?易于複制修改的數碼插圖是否存在藝術性下降的隐憂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未來主義插畫設計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未來主義插畫設計圖
作者:韓娴
數碼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插圖的繪制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傳統的架上手繪插圖似乎在走向沒落。數碼插圖真的會取代傳統插圖嗎?易于複制修改的數碼插圖是否存在藝術性下降的隐憂呢?
數碼讓插圖靈光消逝
本雅明在《機械複制時代的藝術》中宣稱,這是一個“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照相、攝影等機械複制技術使古典藝術的“靈光”消逝了,因為複制的作品,其物理的獨一性和對曆史文化信息的承載消失了。
夏夜的夢(水彩插圖) 韓 娴
在數碼時代,鼠标、鍵盤和數位版代替了筆刷、刻刀,編輯軟件讓創作者可以自由選取顔色和肌理,電腦屏幕是可以天馬行空進行塗鴉的紙張,作品還随時可以發布到互聯網上。人們可以輕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東西,這使創作過程逐漸變得模糊,失去個性。數碼插圖與傳統的插圖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實在可感可觸的一幅畫,它沒有素描的顆粒,沒有油畫的筆觸,沒有版畫的印痕肌理,沒有水彩的潤澤。
《紅樓夢》插圖 孫 溫(清)
界面由此變得與讀者疏離。閱讀時手與紙張的觸摸帶來的物質實在感,繪畫時手持畫筆與畫紙、畫布的交流過程,給人身心愉悅的感受,這是數碼時代的電子書和移動終端無法給予的。在信息社會,網絡成了數碼插圖作品傳播的快捷通道,屏幕、電子紙、電子書等數碼界面成為多數人日常視覺經驗的一部分,這使得在傳統媒介上的“讀圖”關系發生改變,逐漸變得冰冷、機械。
夏夜音樂會(水彩插畫) 韓 娴
網絡複制和傳播讓插圖過目即忘。大規模複制是數碼插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但即使最完美的複制也總是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藝術作品的“靈光”。所謂“靈光”,即是藝術作品的“此時此地”,也就是獨一無二地獻身于他所在之地的這種特性。靈光是作者個性與激情最華麗的閃耀,不能忍受任何複制。大規模的複制即便未完全泯滅藝術作品中的“靈光”,至少也是使其暗淡了下來。
在數碼時代,插圖與一個世紀以前相比,影響力已經擴大了數百倍,但單件作品的藝術含量卻普遍下降了。藝術作品數量日益增加,壽命卻日益縮短。在數碼插圖更加簡易、快速、大規模制造出來的同時,很多作品就好像阿倫·卡普勞曾經描述的“即興作品”,成為日常生活中“用過就扔”的文化垃圾。
對話傳統讓插圖更溫暖
如何在數碼時代保持插圖的藝術性,讓電子書籍和插圖多一點溫暖,和人類更親近呢?我們需要從傳統中汲取營養。
從傳統書籍插圖認識手工的永恒魅力。我們稱贊一本好書,常用的詞是:圖文并茂。今天看的一些古代版畫,《水浒葉子》也好,《九歌圖》也好,《博古葉子》也好,我們都會被其畫面的工緻所吸引。中國古籍的版畫插圖具有恬然悠遠的風格,雖寥寥數筆,卻有無窮意境。我們從中領略到的是人文精神,這些是今天的數碼插圖所極度匮乏的。中國近現代,随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書裝藝術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書籍封面設計都是手繪或者采用木刻,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封面插圖作品,如豐子恺、錢君匋等大家為書籍封面所作的設計。當時的印刷技術遠不如現在的先進,他們也享受不到電腦排版繪圖的簡易與便捷,手工感卻保留了書籍的文化氣息。
閱讀古典插圖可以獲得文化的體驗。中國古版畫插圖在印制上,講究用松煙軟紙,以表達刀法和筆鋒,傳達中國版畫的精神。而這種手工印制的版畫插圖中,由于用力不均,紙張與版面油墨的不完全接觸造成插圖表面連續的線條偶有斷開,或者粗細不均,形成具有質感的肌理和痕迹,細細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從簡冊、卷軸,到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古人的智慧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在當今的書籍裝幀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典情懷”,一種懷舊和回歸。現在許多書籍裝幀模仿古籍的形式,這也是一種對古閱讀文化的尊崇、敬仰和溫習。
日趨強大的軟件功能在插圖設計中的運用,雖然會影響插圖設計的程序、方式和方法,但插畫本身的形式法則是不變的。是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文化積澱的審美内涵,讓技術最終成為進步的推動力量。技術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但我們對美的原始體驗與追求是具有人性溫暖的。在插畫設計中,我們要不斷去調整和把握情感與理性、藝術與技術的關系。筆者即以水彩手繪的方法,努力在畫面氣質上吸收中國水墨的東方韻味,并融入多年學院訓練的構圖和審美方式,力求在布局、設色、觀念和題材上追求現代感。
手繪讓讀者感知溫度
傳統架上的手繪插圖,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真性情,能讓筆刷握在手心的熱度,凝聚為注入畫面的能量,并用堆積在紙面的“真實物質”真切地感染讀者。
手繪插畫能傳遞溫度。筆者于2015年創作出版的繪本《夏夜音樂會》,創作方法是水彩濕畫法,在手工水彩紙上,先打濕整個紙面,再用飽蘸水分和顔料的畫筆渲染整個畫面的色調,這個過程有時需要站立數小時,一氣呵成,之後再花費數日細緻深入刻畫局部,紙上空間慢慢地呈現出20世紀90年代的南方小城的夏日夜景。有讀者說,當帶着孩子翻開繪本第一頁,就好像真切地置身于南方“水汽氤氲”的夏夜,雖然她們看到的已經是掃描原作後印刷成書的畫作了,筆者在創作時由心産生的情感,傳遞到了手上的畫筆,和紙張,最終也通過水彩營造的意境,把溫度傳給了讀者。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需要溫情,數碼插圖無法取代傳統插圖的溫度。
手繪插圖的觸感無法取代。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藝術的真谛和内涵卻不會失去其意義。在電子垃圾泛濫成災、低俗審美充斥眼球的世界裡,紙張和手繪蘊含的美感和人文關懷是不可取代的。在好的手繪作品中,讀者,尤其是孩子,不僅能觀察到插圖中人、動物和環境的每一個細節,還能感受到繪畫過程中水彩的流淌、鉛筆的觸感,以及它們在紙張上産生的肌理、韻律和呼吸。
在一段時間裡,藝術素養良好的插圖畫家消耗不菲的時間精力,繪制一張創意獨特、品質精良的插圖,收益卻顯得不成比例。雖然加快創作,提高經濟效益,可以選擇電腦繪畫,或者降低作品的藝術品質,大批量接要求不高的插畫稿件,但一些插畫師仍“頑固”地堅持插畫的品質,手繪每一張插圖。生活充滿着辯證法。我們曾經追求工業化和大規模複制帶來的便利,但随着社會的發展,工業時代的審美開始向手工藝回歸,手工藝的情感價值、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正在重估。
在數碼時代,手繪插圖正在迎來新的春天。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29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