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熱門話題:什麼是真正成熟的标志?
有個高贊的回答說:有一天你會發現,需要反對的人越來越少。
時間如流水,生命似光陰,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走向衰老,所以人活出人生的質量很重要。
可不得不說,有太多的人陷入了自我設置的怪圈裡,遇到不爽的、不開心的、不贊同的,就恨不得使出渾身解數來反駁。
最終呢,就算自己赢了,可回頭發現時間過去了大半天,而自己就因為一點小事而浪費了半天時間。
總之,喜歡反駁的人,往往會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甚至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過上一種什麼樣的人生。
反之,真正成熟的人,在生活裡是更喜歡反省自己的。
反省自己,不是不講原則和底線而任由别人踐踏自己的尊嚴,也不是随便别人怎麼欺負自己。
反省自己,是告訴自己要以最低的成本來化解一些問題,以最好的狀态來對待值得去做的事情。
越是喜歡反駁,生活越會過得混亂。
《莊子》裡說:“井蛙不可語于海者,夏蟲不可語于冰者。”
對一隻常年生活在井底裡的青蛙,你跟它描繪外面的大海有多大,它多半是不信的。
當你跟一條隻能活在夏天裡的蟲子說寒冬有多冷,它也完全無法體會。
認知水平不同的人,根本無法溝通,就好比兩個明明三觀不一緻的人,哪怕強行将他們放在一起,也會鬧别扭,甚至心生怨恨。
人與人之間有了矛盾,有了摩擦之後,嫌隙就大了,慢慢就會互相埋怨,互相反駁,總之誰也不服誰。
《道德經》有言:辯者不善,善者不辯。
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有格局的人,面對跟自己格局不一樣,見識也不一樣的人,往往會選擇站在大局上看待問題。
生活又不是為對方過的,所以放寬心,包容一些,這不是在包容對方,而是在放過自己,免得自己遭受着不必要的痛苦。
作家李小墨曾說: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是我見過的情商最低的行為。”
的确,一個人若是老喜歡與人反駁,始終要在小事上戰勝對方,甚至不願自己吃一點點的虧,那麼到頭來會失去得更多。
喜歡處處赢過别人的人,首先失去的将會是别人對自己的好感。
富蘭克林說:
“如果你辯論、反駁,或許你會得到勝利,可那勝利是短暫、空虛的,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給你的好感。”
因此,一味地争辯,并不會給你帶來太多的東西,相反,它會讓你失去得越來越多,甚至在讓你陷入生活的困境當中。
查理·芒格說:
“成功者的目标,不是讓别人相信自己是對的,而是弄明白誰是對的。”
收起你喜歡反駁的欲望,将重心放在跟重要的事情上,這樣你才能一步步地走向進步。
遇到問題時,先反思,審視自我。
聰明人,不怕遇到問題,就怕遇不到問題。
因為隻有存在了問題,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哪裡存在不足,也隻有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任正非曾說過:“不要怕批評,要感謝罵我們的人,他們是在幫我們進步。”
面對他人的懷疑、否定以及打擊的時候,先不要急着怼回去,也不要帶着一種跟對方勢不兩立的情緒來處理問題。
而是先盡量冷靜下來,然後反思自己該如何處理問題,才不至于讓自己越陷越深,也不至于讓自己吃更多的虧。
如果一味地橫沖直撞,就極有可能導緻相反的結局,反倒讓自己越來越被動,最終事與願違,事态更加難纏。
曾有人問詩人泰戈爾:世界上什麼最容易?什麼最難?
泰戈爾答道:
“指責别人最容易,認識自己最難。”
人的本性都是喜歡撿簡單的、輕松的事情去做,就好比每個人都一種反駁、嘲諷他人的天性。
但是,人的強大之處在于,可以慢慢減少評價别人、反駁别人的習慣,通過反思、改變自己來創造屬于自己的可能性。
亞裡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隻在于生存。”
人這一輩子,貴在懂得反思自己,在醒悟的過程裡,修身養性,學會看淡得失,不再苦苦糾結于一些有的沒的。
然後,在自覺、自律的過程裡,認識自己、洗練自己,成就自己。
正如楊绛先生曾在書中寫的那樣:
“人生一世,需有三個自覺,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與禽獸無異。”
如此,便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