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考物理複習提分的資料?電與磁1. 美國-富蘭克林 發明避雷針;正負電荷命名 M3-1P2,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适合高考物理複習提分的資料?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适合高考物理複習提分的資料
電與磁
1. 美國-富蘭克林 發明避雷針;正負電荷命名 M3-1P2
2.(1785)法國-庫侖 巧妙利用扭秤實驗發現電荷間相互關系----庫侖定律;
靜電力常量k的值(9.0X109),标志電學的研究從定性走向定量
靜電力常量不是庫倫測量出來了,是通過麥克斯韋方程計算出來的 M3-1P5
3.(1789)英國-卡文迪許 巧妙利用扭秤裝置測出萬有引力常量
4.(1820)丹麥-奧斯特 發現電流磁效應,首先揭示電與磁的聯系 M3-2P2
5.(1820)法國-安培 總結出判斷電流産生磁場的判斷方法,即安培定則;
發現通電導線受磁場力的規律,即安培力;
提出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 M3-1P87
6.(1826)德國-歐姆 引入電流強度 電動勢 電阻等概念,并通過實驗确定了它們的關系----歐姆定律
7.(19C30S) 英國-法拉第 發現電磁場産生電流的條件;
提出電場和磁場及場線的概念 M3-1P10,M3-2P2
8.(1834)楞次 楞次定律 M3-2P11
9.(1840)英國-焦耳 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産生熱效應的焦耳定律
10.(1845)紐曼 韋伯 指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M3-2P15
11. (19C後葉)麥克斯韋 系統總結人類至19C中葉對電磁規律的研究成果 M3-4P75
12.(1886)赫茲 實驗證實麥克斯韋關于光的電磁理論 M3-4P76
13.(1895)荷蘭-洛倫茲 發表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公式,即洛倫茲力 M3-1P95
14.(19C末)特斯拉 緻力于交變電流的研究,交變電流進入實用領域的主要推動者 M3-1P84
15.(20C初)美國-密立根 油滴實驗精确測定元電荷e M3-1P37
光與波
1.荷蘭-惠更斯 确定單擺周期公式----T=2π√l/g M3-4P17
2.奧地利-多普勒 多普勒效應(波源與觀察者相互靠近或遠離,接收到波的頻率發生變化) M3-4P36
3.(1621)荷蘭-斯涅耳 折射定律(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 法線處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别位于法線兩側;入射角的正弦與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M3-4P45
4.(1690)惠更斯 惠更斯原理(介質中任一波面上的各點都可看作發射子波的波源,其後任意時刻,這些子波在前進方向的包絡面就是新的波源) M3-4P40
5.(1818)菲涅爾 按照波動說深入研究光的衍射,在論文中提出嚴密解決衍射問題的數學方法 M3-4P61
6.(1819)泊松 按照菲涅爾的理論計算了光在圓盤後的影的問題,支持了光的波動說(泊松亮斑) M3-4P61
7.(1859) 基爾霍夫 解釋了太陽光譜中暗線的含義 M3-5P55
8.(1887) 赫茲最早發現光電效應,勒納德和J.J.湯姆生進行實驗,證實光電效應 M3-5 P31
9.1896年維恩,1900年瑞利分别提出了輻射強度按波長分布的理論公式 M3-5 P28
10.(1897)湯姆孫 斷定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流并求出它的比荷 M3-5 P48
11.(20C初)布拉格父子 首先研究晶體對X射線的衍射 M3-4P62
12.(1900)普朗克假設:振動着的帶電微粒的能量隻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 的整數倍 M3-5 P2813.(1905)愛因斯坦最早認識到能量子意義,發表《關于光的産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
14.(1907)密立根開始以精湛的技術測量光電效應中幾個重要的物理量,這項工作終于成了愛因斯坦方程式在很小誤差範圍内的直接實驗證據。 M3-5 P33
15.(1909-1913)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測定電子電荷(e=1.6*10-19)M3-5 P49
16.(1918-1922) 康普頓 康普頓在研究石墨對X射的散射時,發現在散射的X射線中,除了與入射波長相同的成分外,還有大于波長的成分,這個現象叫康普頓效應M3-5 P35
17.(1919)愛因斯坦由于發現了光電效應的規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M3-5 P33
18.(1924)德布羅意提出假設: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 M3-5 P38
19.(1926) 玻恩 光是一種概率波 M3-5 P41
20.(1928)蓋革、米勒 蓋革-米勒計數器(檢測射線) M3-5P75
21.(1927)戴維孫和湯姆孫分别利用晶體做了電子束衍射的實驗,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193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M3-5 P38
22.(1951)英國-威爾金斯、富蘭克林 研究DNA對X射線的衍射,獲得一系列衍射圖樣 M3-4P62
動量
1.法國-笛卡爾 繼承伽利略說法,把物體的大小(質量)與速率的乘積叫做動量,并認為它是量度運動的唯一正确的物理量 M3-5P6
2. 1668年,惠更斯 發表《關于碰撞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論文,指出動量的方向性和守恒性 M3-5 P6
3. 笛卡爾、萊布尼茲、達蘭貝爾等人關于運動量度的争論 M3-5P10
4. 蘇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多級火箭概念 M3-5 P24
原子核
1.(19C初) 夫琅和費 測定陽光中各條暗線的波長 M3-5P54
2.(1858)普呂克爾 發現玻璃壁上淡淡的熒光及管中物體在玻璃壁上的影 M3-5 P47
3.(1859)基爾霍夫 開創光譜分析法 M3-5P55
4.(1876)戈德斯坦 認為熒光是由于玻璃收到陰極發出的某種射線的碰撞而引起的,并把這種射線命名為陰極射線 M3-5 P37
5.(1885)巴爾末 巴爾末公式:1/λ=R(1/22-1/n2)(反映氫原子的線狀光譜,即波長的分立特征)
6.(19C初)英國-道爾頓 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是原子,原子是單一的,獨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學變化中保持着穩定的狀态,同類原子的屬性也是一緻的。 (書上未提及)
7.(1895)德國-倫琴 發現X射線 M3-5P68
8.(1896)法國-貝可勒爾 發現可使照相底版感光的射線 M3-5P65 居裡夫婦 受貝可勒爾發現的鼓舞,深入研究,發現新元素钋、鐳 M3-5P65
9.(1897) 湯姆生 西瓜模型(棗糕模型) (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彌漫性的分布在整個球體内,電子鑲嵌其中)M3-5 P51
10.(1903) 勒納德 實驗證明原子不是一個實心球體(發現較高速度的電子很容易穿透原子)M3-5 P51
11.(1909) 盧瑟福 提出核式結構模型M3-5 P53
12.(1913) 丹麥-玻爾 玻爾原子結構假說--軌道量子化與定态;頻率條件(hv=Em-En) M3-5P57
13.(1914)弗蘭克、赫茲 實驗證明汞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M3-5P60(科學足迹)
14.(1919)盧瑟福 用α粒子撞擊氮原子核打出新的粒子,根據計算,發現這是質子 M3-5P66
15.(1932)查德威克 通過實驗證實原子核内存在中子,193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M3-5P67、M3-5 P21
16.(1942)費米 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稱為“核反應堆”的裝置,首次通過可控制的鍊式反應實現了核能的釋放 M3-5P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