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粉絲私信好問君:“好問君,我體檢C14幽門螺杆菌陽性465,是不是等于得了胃癌?我該怎樣清除體内的幽門螺杆菌呢?”
好問君看出粉絲很擔憂,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胃癌“幫兇”幽門螺杆菌(Hp)到底是何方神聖,應該怎麼治。
幽門螺杆菌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可以在胃裡生存的微生物種類。據保守估計,僅在中國,幽門螺旋杆菌的感染人數就達到7.68億,幾乎是每兩個人裡就有一人被感染,俨然已成為一個關系到全社會的健康問題。
在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被成功分離出來。在2017年10月27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級緻癌物”。
正是因此,一旦感染了幽門螺杆菌,就會擔心得胃癌。但是檢測到幽門螺杆菌,就一定意味着罹患胃癌嗎?我看未必!
山東省日照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劉祥禮解釋說,想要判斷自己有沒有感染:一方面,可以結合症狀來判斷,如若長期出現早飽、口臭、惡心嘔吐、腹脹、上腹疼痛等症狀,可能感染了幽門螺杆菌;另一方面,可以去醫院做碳十三和碳十四檢測,也可以得到答案。
碳十三呼氣試驗中,幽門螺杆菌檢測的正常值為0-4dpm,超過4則表明胃裡有幽門螺杆菌感染,此為定量檢查;碳十四的标準值為100dpm,以内為陰性,超過這個數值則為陽性,此為定性檢查。幽門螺杆菌若呈陽性,可表現為慢性胃炎、胃萎縮和胃潰瘍,另一方面,幽門螺杆菌也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緻死率在所有癌症中居第二位,我國的胃癌緻死患者每年超過十六萬人。所以,對于幽門螺杆菌與胃癌的關系研究,對于我國胃癌的診斷、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上文描述,大家都知道了幽門螺杆菌是是人類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的緻病因素,也是誘發胃癌的原因之一。那麼這個誘發胃癌的“壞細菌”該不該被“趕盡殺絕”呢?
根據研究表明,胃癌大多數為腸型胃癌,這與幽門螺杆菌感染密切相關。1998年日本學者Watanabe的研究為HP感染誘發胃癌提供了強力證據,證實幽門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這一病變過程的元兇。
在我國,HP感染率居高不下,為40%-60%,這一數值在青年患者中尤為明顯,大部分感染者都會演變成胃癌患者。所以,根除幽門螺杆菌可以改善胃粘膜的炎症,防止胃萎縮等疾病,将胃癌風險阻斷在前期,對胃癌預防有積極意義。
及早發現幽門螺杆菌感染,使用抗菌素殺滅病菌是根除HP的重要方法。Hp治療方案中一般至少包括兩種抗生素,它會使腸道菌群發生迅速改變,在根除以後,也可在短期内恢複菌群的多樣性。醫學家建議,全民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有效降低我國胃癌罹患風險。
目前,國内關于HP根除的治療方案有“铋劑四聯(PPI+铋劑 2種抗生素)”,這是一種重要的經驗性根除Hp治療方案。一般有10-14天療程,如果延長至14天療程,根除率更高。根據地區差異,有些地方采用10天療程,也有90%的根除率。大多數患者在1-2周的治療後,幽門螺杆菌都會被除盡。
四聯療法的優勢在于,它對于hp感染的緩解率和根除率,比其他療法都要高,是采用範圍最高的一種治療方案。但是随之而來的副作用,也會相應增高,所以對于四聯療法的研究改善,一直沒有停止過。醫學家們最近發現,如果在傳統四聯療法基礎上添加益生菌制劑,則可以有效提高根除率,并将療法的不良反應降低20%。
為了減少幽門螺杆菌感染率,降低胃癌風險,專家對于大家的日常生活有一些預防建議:
首先,改變傳統的用餐習慣,盡量使用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注意餐具消毒,可以有效減少感染風險。
注意飲用水衛生,加熱消毒飲用水,少吃或者不吃生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飯後勤洗手,衛生用具也要注意消毒和通風,例如,牙刷等不要經常放在潮濕的衛生間,注意陽光消毒和通風。
除了日常的生活習慣的防護,對于免疫力比較低的人群,可以定期服用益生菌制劑,改善腸胃生态環境,更好地預防感染。有良性胃病的人群,也要定期去醫院做幽門螺杆菌檢查,排查感染風險,也可以有效的預防胃癌的患病風險。
感染幽門螺杆菌,一定會得胃癌嗎?參考資料:
[1]《幽門螺杆菌正常的範圍是多少》.生命時報.2013-12-12
[2]《幽門螺杆菌根除與胃癌防控專家共識》.健康報.2019.10.26
[3]《如何消滅胃癌的元兇——幽門螺杆菌》.人民網.2019.10.2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