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日常需要監測什麼?最近會診一位55歲的男患者,自己創業,壓力較大,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煙酒十年前都戒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心梗日常需要監測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心梗日常需要監測什麼
最近會診一位55歲的男患者,自己創業,壓力較大,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煙酒十年前都戒了。
20年前,一次與人争執不愉快後喝了大酒。次日清晨在開車途中突發劇烈胸悶、胸痛,覺得透不過氣來,心悸、大汗、頻死感。立即去當地醫院急診。急診醫生說先做心電圖和取血化驗,患者急切地說,我活不了了,先救命,再檢查吧!醫生仍堅持先做檢查,結果心電圖正常,敏感特異反應心肌微小創傷的血高敏肌鈣蛋白不高。急診給患者開了急診科與不少心内科普遍使用的療效并不确切但有利可圖的丹紅注射液靜脈點滴。護士正在準備打靜脈針,患者說自覺症狀消失,沒事兒了。住院心内科做了冠狀動脈CT沒事兒,又做了冠狀動脈造影也正常。超聲心動圖顯示心髒結構功能都正常。動态血壓結果,血壓也不高。24小時動态心電圖除見到少數室性早搏,也無其他異常。但出院仍診斷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中藥西藥開了12種。除了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類藥物、倍他樂克,還開了治療冠狀動脈痙攣的地爾硫卓和治療小血管病(微循環)的尼可地爾,又加上通心絡、複方丹參滴丸等。
患者平時跑步、爬山時都無不适。性格急躁,易發火,心煩,平時熬夜,入睡快,早醒,3點多醒了就再睡不着了。
此後20年,先後30次因同樣症狀去醫院急診。之後到過省會和北京大醫院診斷,冠狀動脈CT做了多次,造影先後做過多次,都未發現有問題。每次急診查心電圖與血肌鈣蛋白都正常。因生氣和喝大酒易誘發,果斷把煙酒都戒了,但仍有發作。每次急診和住院的診治流程都大同小異,診斷20年不變——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
患者一是感到對自己心髒問題的不安越來越嚴重,多次急診住院又無療效,開始自己查找各種治療方法,如讓妻子給自己動脈放血,動脈血從傷口沖出血流如注後,診治似乎有所減輕。又自學針灸,給自己紮合谷、内關各種穴位。
如果在我們急診科和心内科醫生的培訓中增加強化一下精神心理方面知識的學習,應很容易識别該患者的病肯定不是冠心病,症狀肯定不是心絞痛,而是驚恐(焦慮的急性發作)。這位患者在驚恐發作間期也有慢性焦慮的軀體症狀。另一個問題是無論急診、門診或住院,當下醫生認真問診,把患者發病過程的故事聽完,弄清前因後果,把既往急診或住院的情況了解清楚,診斷并不困難。
這位患者20年前是在情緒不愉快又大量飲酒後出現的劇烈胸痛、胸悶,喘不過氣和瀕死感,但30次急診的心電圖和血肌鈣蛋白都不高,肯定不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又多次住院,多次冠狀動脈CT和造影都正常(多虧沒有70%-80%的狹窄,否則支架也放進去了),爬山和跑步不僅無胸部不适,反而感到輕松愉悅,說明患者也沒有勞力型心絞痛(包括X綜合征)。用了抗冠狀動脈痙攣和治療心血管病變的藥物都毫無收效。患者肯定不是冠心病,不是心絞痛,何談穩定還是不穩定?
患者20年痛苦不已。人生有幾個20年啊?又是30多到50多歲的年齡段,被病痛折磨到動脈放血的自殘。同時浪費了多少醫療資源!
經和參與雙心門診的精神科醫生讨論,建議患者用艾司西酞普蘭,早餐後一片,同時備用勞拉西泮(快速起效的抗驚恐藥物)。患者終于結束了20年被病痛折磨的痛不欲生的經曆,恢複了健康愉快的生活。
我經常用一個通俗比喻,說明目前分科越來越細,“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隻要搭上心内科的火車,隻賣京廣線的票,患者到了廣州,問題沒解決,從地方到省會,從省會到首都看心内科,一上車,發現還是開往廣州。殊不知到鄭可以扳道岔,開往隴海線。一片藥,藥到病除。前20年除了痛苦,花的全是冤枉錢!
臨床醫生隻有診斷對,才可能治好病!臨床醫學的基礎是診斷學,診斷學的基礎是症狀學,症狀學靠的是問診。目前醫療水平可以培養成千上萬的造影、支架、射頻……技術能手,卻忽視臨床忽視基本功,很難培養會診病看病的醫生。
即使診對病,要真正治好病,還有診斷正确後治療過程的随訪,與患者的互動。高血壓患者幾個億,沒有兩個患者完全一樣。如何個體化用好藥物與非藥物的綜合治療,仍需通過随訪優化每位患者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