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開始,正月就将結束了,即将迎來農曆二月初一,二月初二是龍擡頭的習俗,會有很多的講究,那麼二月初一也免不了會被賦予很多特殊的意義。一起來看看吧。先從詩詞說起。
《二月一日郡圃尋春二首》
宋丨楊萬裡
(其一)
中和節裡半春天,一拂清寒半點暄。
憔悴不勝梅欲落,嬌饒無對杏初繁。
(其二)
花繞朱檐柳繞欄,小亭面面錦團栾。
春風橫欲欺詩瘦,且下東窗護嫩寒。
大家可以看到第一首詩裡有一個節日——中和節,這個節日現在可能很多人都已經不知道了,說心裡話,我也不知道這個節日被古人賦予了什麼意義。據史料記載,中和節源于唐朝,是民間祭祀土地公公的節日,由于二月二是龍擡頭的節日,所以人們經常将中和節和龍擡頭的節日混淆。農曆二月初一為“太陽誕辰”,俗稱“太陽生日”。也稱“中和節”。
農諺中有:“春風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說法。而且全國上下一起祭祀,不過國有大典,家有小祀而已。《帝京歲時紀勝》中雲:“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中和節于2011年5月23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和節的習俗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進書獻種上春服;2、節日宴會;3、賜尺賜衣;4、獻生子。
2011年05月23日,中和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北方,不同的節日,對應不同的飲食習俗,中和節也是一樣,《燕京歲時記》裡說:“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不過,中和節也以北方為主,江南或者南方很多地區二月初一為“齋春牛”,是農村的重要節俗,儀式極為隆重,十分鄭重其事。因為古代農耕科技不發達,所以耕牛對于自古農業大國的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産力,所以這一天,人們會把耕牛作為主要的祭祀對象。給耕牛穿上特制的牛衣,幫耕牛禦寒。祭祀結束後,全家還要一起吃齋宮酒,如有放牛娃或犁把手,也要一起吃。
另外,每逢農曆小年夜,有耕牛的農家還要用香燭、紙馬等齋牛宮,祈求牛神保佑來年農事順利,耕牛健壯,家畜興旺。這些都是與“齋春牛”風俗相關的。
農曆二月初一過後,就迎來二月二龍擡頭了,不知道你是否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影響,已經留下了長長的頭發呢?二月二過後,就可以盡情釋放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