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絕句》,是南宋愛國女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詩歌。民間傳說,在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江甯擔任知府,恰逢手下統制官王亦叛變。
趙明誠玩忽職守,明知營中有變,事先卻不做防禦;事後又撒手不管。抛開下屬、同僚,連夜翻牆逃跑。後來,趙明誠被南宋朝廷革職。
但是不久之後,南宋朝廷又派趙明誠“知湖州”。李清照與趙明誠同行赴任,二人途經烏江“項王廟”的時候,李清照為了諷刺趙明誠,就寫下了這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中的内容,既是在贊美項羽,同時也是在嘲諷南宋當權者貪生怕死,沒有氣節。趙明誠因為之前有棄城逃跑的行為,聽到這首詩以後羞愧難當,不久後就抑郁而終了。
《夏日絕句》的“隐藏主題”上述都是民間傳說中的記載,不過傳說到底隻是傳說。關于李清照這首詩要表達的“隐藏主題”,可能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為《夏日絕句》在流傳中,有2個不同的版本。
一個标題為《烏江》,另外一個标題為《夏日絕句》。假如《夏日絕句》是這首詩原本的标題的話啊,那麼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和創作動機,就可能比較複雜了。
根據《金石錄後序》中對李清照、趙明誠夫妻二人行蹤的一些相關介紹: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趙明誠被罷官。
于是,李清照、趙明誠就買舟前往蕪湖,先是到了姑孰鎮,準備找一個地方暫住。五月,他們到達嶽陽以後,這時就接到聖旨,讓趙明前往湖州。
由于李清照、趙明誠二人去烏江,隻能是在到達姑孰鎮之前。而在那之前,還不到夏天,所以詩題叫“夏日絕句”就顯得有些說不通了。
同時,這首詩如果本名叫做《夏日絕句》,那麼隻能說明它是寫于夏日,或是詩中描述的事件是發生在夏日。前面說了,李清照寫這首詩的時候,還不到夏天。
然而,項羽自刎烏江的時候,時間是在十二月,明顯是冬天。既然詩中的内容,看上去和“夏日”全不相幹。那麼,李清照為什麼要去強調“夏日”呢?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國内一部分學者幹脆以《烏江》作為這首詩唯一的标題。堅持認為李清照這首詩隻是當她途經項羽廟的時候,針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發表的感想。
正如唐代杜牧、北宋王安石途經此地的時候,題詩論史的行為一樣。話說唐代大詩人杜牧當年在烏江寫過一首七絕《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後來,過了幾百年,杜牧的這首詩被北宋的王安石看到了,王安石覺得杜牧的說法不對,于是就又寫了一首《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杜牧和王安石對于項羽自刎烏江這個事,明顯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隔着數百年的光陰,兩人隔空就着項羽是否應當自刎烏江,打了場嘴仗。
杜牧說: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留得江東在,就不怕沒柴燒。不過王安石卻說:項羽失了民心,江東的“柴”,可不願意給他繼續“燒”了。
在正常的情況下,李清照看到這二位前輩的詩歌,應該是接着他們的話茬,繼續寫一篇《論項羽卷土重來的可能性》,或者《論項羽該不該過江》之類的文章。
結果李清照并沒有這麼幹,她完全無視了杜牧、王安石二位前賢的“争論”,另辟蹊徑,寫下了一篇《論英雄的血性與擔當》。鼓勵當代的人們,活着要當“人傑”,死了也要當“鬼雄”。
王立群教授為了贊揚李清照的這篇名作,引經據典地向大家介紹了“人傑”一詞,出于劉邦的名言,而“鬼雄”一詞則是出于屈原的詩篇。甚至認為,這首詩的思想性遠超杜牧和王安石。
盡管如此,由于這首詩在主題思想上的“簡單粗暴”,當代研究李清照的專家黃盛璋表示:此詩很可能是李清照在少年時期,血氣方剛時的作品。
換句話來說:此乃李清照犯“中二病”時期寫下的東西,思想性大于藝術性。當代有不少網友熱愛此詩,認為這是一首巾帼英雄嘲笑、諷刺天下懦弱男子的詩篇,而且還不帶一個髒字。
不過,事實上也許并沒有這麼簡單。最近,又有學者拓寬了思路。從這首詩明代版本中《夏日絕句》的标題出發,考證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結果。
按照某些學者的說法,這首詩如果創作于夏日,那麼倒不是諷刺趙明誠和天下男兒的詩,而是諷刺趙構生母南歸的詩。《夏日絕句》标題意為:立夏這天寫的絕句。
紹興十二年四月初三,是立夏之日。當時正是公元1142年的5月1日。這一天,南宋皇帝趙構的生母韋氏,帶着宋徽宗的靈柩從金國啟程回到了南宋。
這個日子是在上一年,也就是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國簽署和約時,以殺害嶽飛,向金國支付巨額賠償,割讓土地為代價換來的。
李清照在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悲憤交加,于是寫下了這一首“生當作人傑”。靖康之變後,宋欽宗皇後也一同被俘北上,最後全節而死,但是韋氏卻活到了紹興十二年。
因此,這首詩諷刺的更有可能是韋氏、趙構等人喪失氣節的行為。假如經過上面的介紹,大家依然覺得這首《夏日絕句》,對宋王室和勳貴們的譴責不太明顯的話,我們繼續往下看。
李清照還有另外二則斷句,其一曰:南渡衣冠欠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其二曰:南遊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這兩則斷句,一則是說,可惜宋王朝南渡之時,沒能出一個像晉朝王導那樣的人物,出來主持大局。北伐之時,又少了幾個像劉琨那樣“聞雞起舞”的将軍。
另外一則的意思是說:南渡之後,縱使生活在南方溫暖的地帶,心中也覺得寒冷。一旦想起二帝被囚在北方,便應當産生“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
這兩則斷句對南宋朝廷的譴責,意思就變得非常明顯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說這首《夏日絕句》是對南宋朝廷的批判,似乎也是符合邏輯的。
結語中國古典詩詞,向來都是以含蓄、隐闊為美的。因此古人通常喜歡在詩詞中大量用典。《夏日絕句》當中也有“人傑”、“鬼雄”的典故,不過比起别的詩詞,這裡的典故用得特别“淺”。
即使不知道劉邦的“人傑”論,也沒有讀到過屈原《國殇》的名句“子魂魄兮為鬼雄”,也不影響讀者對李清照這首詩的理解。
與此同時,這首《夏日絕句》表達的思想也非常直白和淺顯,它隻是屈原《國殇》精神的一種延伸。所以有學者誤認為它是李清照少年時代的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從《夏日絕句》的一些最新考證結果來看,李清照創作這首詩的目的,既不是單純地想歌頌項羽,也不是單純地為了諷刺自己的丈夫和天下的男兒。
李清照很有可能是聽到了,韋氏将攜帶宋徽宗的靈柩南歸的消息以後,聯想到了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國的議和。
再聯想到了這樣的議和,是以殺害嶽飛、割地賠款為代價換來的,于是内心大怒,便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其主題可以理解為她對趙構、韋氏等人喪失國格,欠缺骨氣的公開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