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減負問題觀點?3月12日,在兩會第四場“部長通道”上,面對記者的提問,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耐心作答,真誠回應百姓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有記者大聲問:“近幾年出現了一種社會現象,就是學校減負、社會增負,老師減負、家長增負這種現象,請問陳部長您怎麼看?”陳寶生語氣堅決地表示,減負遇到了新問題,戰場轉移了,方式變異了,教育部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下一步将線上線下綜合治理,一定要把負擔過重的問題治理好,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減負問題觀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教育減負問題觀點
3月12日,在兩會第四場“部長通道”上,面對記者的提問,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耐心作答,真誠回應百姓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有記者大聲問:“近幾年出現了一種社會現象,就是學校減負、社會增負,老師減負、家長增負。這種現象,請問陳部長您怎麼看?”陳寶生語氣堅決地表示,減負遇到了新問題,戰場轉移了,方式變異了,教育部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下一步将線上線下綜合治理,一定要把負擔過重的問題治理好!
教育減負問題談及多年,亦改革多年,成效有,但客觀而言減負壓力依然巨大,這從今年兩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便可豹窺一斑。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無論是前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史上最嚴‘減負令’”,還是教育部長直面教育減負問題的誠懇态度和“減負難,減負難,減負再難也要減”的承諾,都讓我們看到今後教育減負的信心和動力。
優化制度設計,無疑是教育減負的先導。從減負之說緣起,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就在不斷完善和創新,各級地方政府更是依據各自實際不斷完善和補充了教育減負的諸多措施。不久前,江西省就在教育部等九部門下發的“減負三十條”之後出台了《江西省規範義務教育辦學行為若幹規定》,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書面作業、考試次數等方面都有嚴格細緻的規定;以此為據,到地市級層面的南昌市、九江市等多地也出台了相應的細則。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各級地方政府都對教育減負采取了積極的态度,并在制度設計層面有所作為,這是不容質疑的。
但另一方面,制度設計并不能讓教育減負一蹴而就、一日為功。不言而喻,首當其沖的就是家長望子成龍、“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急切心理。教育是有規律的,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拔苗助長”的寓意和道理,但一二十年後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卻依然抑制不住希望孩子快速、全面成長的沖動:時間上要讓孩子“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空間上隻能讓孩子走在“學校——家”的兩點一線,内容上不僅要有學科知識教育,還必需有課外輔導強化以及多才多藝的各類技能培養……孩子累,家長也累,縱然教育體制有不足,但誰又能說家長的教育觀念沒有錯?我們不能指責他人而寬容自己,更不能坐視他人而自己無動于衷,說白了,教育減負需要每個家長的親力親為,對自己的孩子負責更是對全社會教育的負責,不能隻看不做,更不能完全指望他人來做。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明白,教育減負從來都不是“零負擔”教育。“我們講的是關于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問題,不是不要負擔!如果沒有負擔,我們都難以想象中國教育将會怎樣”。從學生的個人層面,孩子不能毫無負擔,而是要負擔适當、适量;從學校教育而言,教育減負需要制度、規則遵循,更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社會教育而言,家長需擔負教育之責,不僅不能給孩子“層層加負”,更不能讓孩子無限度減負為“零負擔”。教育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對立,減負也不是一個非零即百的博弈,保持克制、适當或許才是最好的理性。
所以,解決好教育減負問題,就需要各方“給力”有為。從制度層面而言,我們欣慰地看到各級、各項減負措施已經傾向于更加實際而具體,這與以往宏觀籠統之策有很大改觀;從學校教育而言,各項制度的實施已經讓學校教育傾向有很大改觀,或者至少說多條“紅線”已經讓學校教育更加規範;從社會教育層面,家長的教育觀念有所改變,特别是不再受惑于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不再執着于課外培訓的教育迷信,不再苑囿于“非零起點”的困惑。這些改變,讓我們更加理性且從容面對高考,以及為高考所準備的一切;這些改變,讓我們對解決好教育減負問題也更有信心、更有希望。(戴慶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