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閱讀後遺症的“讀詩經”專欄,今天我們聊《汝墳》《擊鼓》《雀巢》三篇。
苦澀的少女心
首先,我們要聊一個不好好工作、滿腹心事的妹子。
也是《詩經》裡《周南》部分的倒數第二篇,《汝墳》。
乍一看,這個名字好像和清明節有點關系,其實還真沒有。
這裡的“汝”,并不是古代文言所說的你,而是地理名稱,“汝水”的“汝”,一條河的名字。
至于“墳”,也與墳墓無關,隻是指河岸。
所以,這首詩名字的意思,其實就是《汝河的河岸》。
你要以為這是一組風景攝影展了嗎?
也不是的,重點不是講河岸,而是河岸上的妹子。
一天,有個妹子“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意思就是說在河岸上走,砍着小樹枝。
然後“未見君子,惄如調饑”,沒有見到小哥哥很不開心。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鲂魚赪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迩。
不開心還不是一點半點,說完一遍以後,幾乎又用一樣的方式,重複了一遍。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重點換成了“既見君子,不我遐棄”;既然見到了,那就一把抱住,别跑!
你看,千百年來,詩歌裡、故事裡、影視劇裡,唱的演的都很像吧。
《汝墳》裡外出砍柴的妹子,沒見到小哥哥,愁眉苦臉的。
《牡丹亭》裡杜麗娘,夢見柳夢梅一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死了...
《諾丁山》裡茱莉娅和休分分合合,也很影響情緒。
既然都是表達類似的情緒,那麼表達方式的“高級”與否,主要就取決于表達的格調,以及意境的質地。
《詩經》裡當年口語和随常的用詞,很多今天已經變得生僻冷門。
經典的地位,又更進一步加重了神秘感。
可是撥開“拗口”的外衣來看,這有所思又有所盼的少女企盼,哪裡會陌生呢?
雀巢:新婚還是舊愛?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雀巢》。
維鵲有巢,維鸠居之。之子于歸,百兩禦之。維鵲有巢,維鸠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将之。維鵲有巢,維鸠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也不知道為什麼,多年流傳的解讀裡,始終有一派人認為,這是婚禮上的贊歌。
毛詩傳裡,甚至說這是君王婚禮上的贊歌...
這,誰家婚禮上會唱“維鵲有巢,維鸠居之”呢,這不是大寫的,在現任婚禮上唱前任、還指桑罵槐嗎?
要真這麼唱,恐怕給多少份子錢,這朋友也沒得做了,不合理。
第二種說法,就認為這是棄婦唱的歌。
“那是我的房子車子和男人啊”,現在都變成這個貨的了...
這樣看起來,似乎更好理解一點。
但是後半句,回旋反複的“之子于歸”,又充滿了形式感和誠意都很飽滿的祝福之意。
還是不合理。
接下來就是第三種說法了,說和結婚、和前任都沒什麼關系。
這樣,前後半段,就都不合理了。
所以歸根結底,這首骨骼驚奇的《雀巢》,确實包含“換人”“新婚”這兩個主題。
你看,确實是在唱新婚的事情,大寫的“之子于歸”。
也确實是在唱鸠占鵲巢、李代桃僵的事情,搞不好是上錯花轎嫁對郎、也搞不好是塑料花姐妹撕了一場的倒黴結果。
隻是,這首詩裡的每一句話,前半段看起來,都太過揭露和諷喻,後半段呢,又太過安詳和格式化。
這樣“畫風不搭”地嚴絲合縫在一起,倒也是神奇的文學景觀。
這句“大誤”,真是誤會嗎?
衆所周知,《詩經》裡有一句網紅大V般的句子,再不愛讀書的人,也在電視劇裡聽說過這句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一直以來,這句話也被當做典型“啦!你們誤會啦”來解釋;解釋的理論是說,《邶風》中的這篇《擊鼓》,是在講戰場上的袍澤之情,而不是情感許諾。
果真如此嗎?
從《擊鼓》上文的内容來看,确實是講打仗的故事;但未必就止于袍澤。
擊鼓其镗,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擊鼓其镗,踴躍用兵。”一開篇就很明确講了,戰鼓、打仗。
然而很快畫風一轉“土國城漕,我獨南行”;這不是一個正常行軍将士的模樣,也不是要去做孤膽英雄的FBI或者007特供。
他隻是...心情不好。
接下來他開始回憶,打了哪些仗: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然而對此的觀感又是什麼嗎: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回不去,不開心。
接着,就開始了魂不守舍的找人找馬...找到了幽深的小樹林裡。
一句“于林之下”以後,忽然沒來由立下重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孤獨愁苦的處境,幽深山林中立誓...
《詩經》原本就是民間詩歌集,先秦民風奔放。
再者,所謂斷袖,也不是現代西方人的發明,古希臘的情詩,多是詩人寫給同性男孩的;而曆代君主權貴,男風并不在少數。
隻是,衛道士不能忍,連直接表達愛慕的篇章,都被他們閱讀理解成“後妃之德”,更何況《擊鼓》。
問題在于,怎麼理解并不重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依舊感動了很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