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蘇轼 《雨後行菜圃》
“好魚馬鲛鲳,好菜芥藍薳,好戲蘇六娘。”是潮汕地區的一句俗語。意思是馬鲛魚與鲳魚是潮汕最好的魚,《蘇六娘》是潮汕最好看的戲劇,而芥藍,則是潮汕最好吃的青菜。
澄海大芥蘭
潮菜烹饪的精髓在于精細,食材的選擇是尤為關鍵的環節。再多出好芥藍的潮汕寶地,澄海大芥藍更是其中上品。該品種主要種植于澄海區蓮上鎮永新村和蓮下鎮渡亭村,大多銷往廣州、深圳以及福建、上海、河南等地,且多用于酒樓餐飲。2021年,以芥藍、苦瓜等蔬菜種植、育種為基礎的澄海蔬菜産業園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擴容提質)名單。
澄海區蔬菜産業園蔬菜種業基地
芥藍,菜之美者
康熙年間,吳震方遊曆嶺南将旅途見聞與時事記錄整理成《嶺南雜記》。其中寫道,“芥蘭甘辛如芥,葉藍色,煉之能出鉛,又名隔藍。僧雲六祖未出家時,為獵戶不食暈血,以此菜與野味同鍋隔開煮熟食之,故名餘亦從。僧乞其子歸種之滿畦矣。”
文中六祖即禅宗大師——六祖慧能。慧能大師是唐朝人,出生于今廣東雲浮新興縣。可見,早在唐朝前期,芥藍已是嶺南大衆熟練種植、食用的蔬菜。
宋哲宗紹聖元年,蘇轼被貶至惠州。當時的嶺南地區為蕭條、蠻夷之地,被貶谪的官員待遇也不佳,蘇轼在惠州的生活條件相當艱苦。生性樂觀的東坡先生便尋了半畝地,開墾為菜園。某天雨夜過後,蘇轼到田中查看,發現菜園裡的芥藍經過夜雨浸潤,生機盎然。感慨芥藍的美味,先生于是寫下開頭的《雨後行菜圃》一詩。
清代,芥藍一詞被廣泛收錄在嶺南地方志中。嘉慶二十年刊印的《澄海縣志》中有言:“隔藍,本名芥蘭,葉如芥而綠花,黃花者葉尤甘,以葉微藍,故又名芥藍”。這是澄海芥藍最早可考資料之一。
“好魚馬鲛鲳,好菜芥藍薳”
“好魚馬鲛鲳,好菜芥藍薳,好戲蘇六娘。”是潮汕地區的一句俗語。意思是馬鲛魚與鲳魚是最好的魚,《蘇六娘》是最好看的戲劇,而芥藍,則是最好吃的青菜。
潮菜烹饪的精髓在于精細,食材的選擇是尤為關鍵的環節。在多出好芥藍的潮汕寶地,澄海大芥藍更是其中上品。該品種以其薹心粗大、肉質脆爽而聞名。粗大的薹心使得切片、切粒、切條都可輕易實現,給師傅極大的刀工施展空間。大芥藍本身味道甘甜清淡,與食材搭配大多不會沖突,反而相得益彰。
澄海有一道下飯腌菜,名為“魚露貢”,即魚露腌芥藍頭。将大芥藍去葉,取梗,削皮切粒備用,再用鹽搓洗芥藍洗去其隐隐的澀味,加入魚露、辣椒、蒜頭等調味料長時間浸泡。鹹鮮的魚露突出芥藍的甘香,辣椒與蒜頭的辛辣則賦予平淡的芥藍刺激的一面。
魚露腌芥藍頭
上湯焖芥藍,是澄海人擺酒宴客的“固定節目”,寓意圓滿。烹饪時将大芥藍去皮,切成條或圓片,與白肉、鐵脯(比目魚幹)、香菇等食材共同放入砂鍋中,溫火慢炖。經過上湯的煎熬,芥藍的平淡被其他食材的濃鮮逐漸豐富,原有的甘與澀蟄伏其中,與華麗香濃的滋味中和。
芥藍也可演繹“返璞歸真”的獨角戲。爆炒,能最大程度突出大芥藍的爽脆。潮汕人炒芥藍,名為“硬炒”,有三大要訣:厚朥(豬油)、猛火、香臊湯(魚露)。芥藍不需要太多處理,隻是去皮,将粗大的薹心切得稍細,就可下鍋。豬油的肉香,爆炒的镬氣、魚露的鮮味使芥藍的本味升華。
爆炒芥藍
一方水土一方菜
澄海地處廣東汕頭東部,地勢平坦連片方格化,排灌基礎條件良好,且以耕作類土壤為主,是蔬菜産業發展的溫床。在種植管理上以精耕細作著稱,有“種田如繡花”的傳統,生産技術、規模效益居全國前列,菜籃子總量居全省前列。先後獲得“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蔬菜重點生産縣區”“廣東省蔬菜生産先進區(縣)”等榮譽稱号。
在澄海區,大芥藍主要盛産于蓮上鎮永新村和蓮下鎮渡亭村,合共有400多畝,畝産約1.2萬斤,每天出産量達到10萬斤左右,大多銷往廣州、深圳以及福建、上海、河南等地,且多用于酒樓餐飲。
澄海芥藍生産基地
“建陽芥藍”是澄海優質大芥蘭的代表,早在1988年,就遠銷海外市場。多年來,澄海建陽村民選用土壤肥沃、土質松軟的片區作為菜園,積極推廣有機肥和農家糞培養地力,使芥藍早生快長、肉脆汁甜。
新一代澄海人将種植經驗與現代科技結合,培育優良芥藍品種。澄海種企廣東和利農生物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自1980年創辦企業以來,至今已研發、繁育、銷售品種1300多個。2017年,和利農成功上市,成為廣東省蔬菜種業第一股。該公司的“和利農大筍遲花芥蘭”由澄海大芥藍的變異株定向培育,優質穩定,入選廣東省現代農業産業園百家手信。
掃碼下載“澄海芥藍”專用表情包
【統籌】黃帼蓉 馮曉華
【作者】陳思藍 實習生 袁楚航
【來源】南方農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