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規劃的變革具有時代特征。全域旅遊是中國旅遊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戰略判斷。自全域旅遊工作部署以來,編制全域旅遊規劃成為各地探索全域旅遊發展的前提。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旅遊規劃顯然不适應全域旅遊發展的需要,全域旅遊規劃呼之欲出。
全域旅遊規劃和傳統旅遊規劃的不同有以下方面:
一是邊界不同
傳統旅遊規劃是旅遊行業内部的資源配置、空間安排,注重如何将資源轉化為産品,發揮旅遊經濟效益,空間布局是以景點景區為支撐的點狀或團狀分布。全域旅遊規劃是跨行業的資源配置和空間安排,注重旅遊品質的提高,旅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注重如何從旅遊産品構建旅遊全産業鍊,帶動區域全方位的增長。傳統旅遊規劃主要是行業或景區的規劃,旅遊主管部門或景區主管部門是編制主體,而全域旅遊是全區域的資源配置,是謀全局的發展,單靠旅遊部門很難推動,必須是黨政高位統籌或者是意識高度統一才能推進。
二是業态不同
傳統旅遊規劃多為适應大衆旅遊消費的景點景區觀光類業态、鄉村旅遊業态等,全域旅遊是多産業融合,規劃的業态更為豐富,包括親子旅遊類業态、夜間旅遊類業态、大健康旅遊業态、大體育旅遊業态、工業旅遊業态、公共服務創新運營、旅遊科技等。
三是尺度不同
傳統旅遊規劃為行業尺度,全域旅遊規劃一般為行政區尺度,體現的是規劃對全域旅遊的統籌和引領能力,更注重資源要素的統籌調配,注重産業的融合發展,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 旅遊”或“旅遊 ”轉變。這些都需要從區域層面而不是行業層面來統籌謀劃。
四是路徑不同
傳統旅遊規劃因側重于産業定位和目标,空間布局過于原則和概念化,在将旅遊發展作為重要規劃内容納入經濟社會、城鄉建設、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态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的過程中,無法銜接和落地,旅遊發展缺少有效抓手。而全域旅遊規劃是一個開放、系統、科學的規劃體系,是戰略 規劃的體系,要求統籌謀劃、多規融合,從戰略層面、規劃層面、應用層面,突出可操作和可實施性,強調規劃内容與實施效果相互印證。
我國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區域、城鄉、地區間的不平衡顯著,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發展全域旅遊。全域旅遊規劃是适應新時期旅遊需求特點的規劃,大體上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旅遊 ”模式,即确定旅遊業為主導産業,以鮮明的旅遊形象為區域形象,通過旅遊與其他産業的融合聯動,貫通消費和生産領域,發揮旅遊的經濟和聯動效益,帶動整個區域發展,一般來說旅遊目的地城市或者是大都市圈内部或周邊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域适合“旅遊 ”模式。另一種是“ 旅遊”模式,其目的是滿足區域居民品質生活的需求,同時有助于提升區域形象,進而加快高端人才、資金、要素的聚集,促進整個區域的發展。一般來說,都市圈周邊衛星城适合“ 旅遊”模式。
全域旅遊規劃是一個系統科學的規劃體系,由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全域旅遊規劃配套實施方案、專項規劃體系和旅遊規劃督導評估構成,從資源盤點、區域統籌、空間落位、産業融合、設施配套、機制保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規劃。
,